中国的嫩竹造纸工艺,始于北宋时期,大致在明代中期传到四川南部地区。江安县仁和乡鹿鸣村及周边村落使用嫩竹造纸,始于清代中叶。
鹿鸣村的安徽移民陈氏家族,其先祖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的潼河流域,学成并从事用嫩竹造纸,随家族移民入川后,几经周折定居江安,其中一“支系”“落业”鹿鸣村落。陈氏家族“落业”盛产竹子的鹿鸣村落后,开启了用嫩竹造纸的“先业”,很快得到当地市场认可;为给竹纸起个名号,陈氏家族以学习造纸工艺源头的“潼河”作为仁和竹纸的称呼,传统的仁和竹纸有了“潼河纸”称号。
仁和乡域内的嫩竹造纸业,逐渐带动了江安南部地区竹资源的利用。“潼河纸”的名声也由近而远,畅销中国东南诸省。外销的途径大致分为水、陆两路,陆路从梅花镇(红桥镇)向南直至云南、贵州等省及国境以外;水路从长江边上二龙口码头或大渡口上船,向东沿长江流域诸省直到上海等地销售。清代至民国,官方在仁和设有专职管理生产与营销“潼河纸”的机构。
纸业鼎盛时期,仁和乡域内及周边区域,有大小造纸作坊5000多家;由外来民工组成的专职挑运“潼河纸”的队伍“脚子客”数以千计,一年四季川流不息。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至2005年间,仁和乡的竹纸业始终是乡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改良者蔡伦的生辰。鹿鸣村及周边村落的居民,特别是造纸人家和从事造纸的工匠,就要在这天带上“刀头敬酒”与香烛纸钱,到蔡伦庙开展祭祀活动,纸匠、业主和纸商均到此祭拜、聚会,祈求“洛阳纸贵”,交流当年的行情与技艺,当地习惯叫“蔡伦会”。通过祭拜蔡伦,意在记住造纸鼻祖蔡伦保佑仁和山民“潼河纸”业兴旺发达。
2005年起,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仁和乡关闭各类纸厂作坊,到2007年全乡小作坊造纸已退出历史舞台。仁和嫩竹造纸工艺已经成为江安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居仁和域内的陈氏家族嫡裔陈义付为第五代传人。
新闻推荐
收藏艺术品成了许多市民的业余爱好□本报记者李美琪文/图连日来,宜宾临港老住户张大爷都会在长江桥北桥头绿化带周围晨练...
江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