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云(中)与文友们
名家档案
陈明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名誉创作员,宜宾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作品获首届宜宾市阳翰笙文艺奖特等奖、一二三届四川文学奖,两次入围鲁迅文学奖,作品被《珍珠赋》《中国新文艺大系·散文集》《春满茶山》《青年散文选》等海内外40多种选本收选。
□ 曾重荫
创作 认真而严谨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陈老师是个散文作家。其实,他还是打倒“四人帮”以后,宜宾地区第一个在省刊发表小说的作家。此外,他还发表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作品,而且作品也不俗。
不过,陈老师还是全力以赴对待他的散文。他认为,任何体裁都是一片天地,创作需要专业精神。
他这种专一,涉及其它方面。
有年去省作协开会,路过《四川文学》编辑部,有人提议进去坐坐,陈老师几乎本能地不去。他的态度叫同行的一位作家大为诧异,过后说起都还感慨:好多人巴不得跟编辑套近乎,陈明云本来就在编辑部看过稿,反倒过其门而不入!
陈老师借用在编辑部工作过,当时,他才离开不久。
这也是专一。陈明云老师心目中的文学,是“经国之大业、千古之盛事”,纯粹而神圣。
陈老师认为,创作就是冥思苦想,就是一笔一划爬格子;就是寂寞。作品发表,就已交给读者和时间评判了。唯有在读书写作的时候,作者才能够作主。
他不跟风,不仿写,坚持作品的原创性,坚持以手写心。
说他的作品是改出来的,每改一次对自己思想艺术的打量。用电脑之前,那样誊抄修改,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这样吃力,作品成色当然也不一样。不止江安,还有外地包括省城,别人听说他的名字,立即反应,哦你就是陈明云,我读过你的什么什么作品!
他将这些,看作是对他努力的肯定。省市县那么多的奖励,更不用说是认可。
陈明云老师的作品,还被多种权威选本收选。
散文《听蛙竹海》,发表后入选的几种选本里,有教辅书《文学作品阅读与考点》,并且,出现在内蒙古一个市的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上。要求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教学所用,除了思想艺术要求,语法逻辑修辞,也要经得起推敲。
新加坡高虹出版社,在反映中国大陆的文学成果,编辑出版的作品选《春满茶山》,收入了冰心、贺敬之、郭小川等作家的作品,也收入了陈老师的散文《春满茶山》,并且以陈老师的作品篇名作书名。
他的散文《初夏夜》,更被收入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反映‘五四\’以来中国新文艺优秀成果及其发展历程的拔萃本总集”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散文集(1976-1982)》。
该卷四川省共7位作家作品入选,不是经典,也是精品了。艾芜、张秀熟、高缨、流沙河、李伏伽、陆棨,四川入选者中,陈老师是唯一新秀。
选本不是资料汇编,它是筛选,是放开了放远了看作品。
《初夏夜》,获得宜宾地区首届阳翰笙文艺奖特等奖。
做人 低调而实诚
“文革”后期,出现了文学园地,陈明云老师是全地区率先发表作品的作家。
当时,《四川日报》开辟文艺副刊,每周一期。发表文章时他23岁,还是江安二龙口山里的下乡知青。
被《四川文学》编辑部借用,参加省作协创作讲习班学习,陈老师感觉自己在文学创作上非常幸运。
四川文学奖从第四届起,评委会规定,一个作者最多只能两届获奖。陈老师因此成为四川文学奖获奖记录保持者。全省连获三届四川文学奖的,一共13位作家,而以散文获三届省奖的,陈老师是全省的唯一一人。
前三届评奖时间并不规范,三届时间跨度达到23年之久。这且不说,社会文学热,首届省奖颁奖的盛况,也可见一斑。
各家报纸头版头条,满城争说,颁奖之时,作会场的锦江大礼堂外人头攒动!
搞创作的人多,作品积压多,竞争激烈那不用说,一个县份上的作者能够在省里获大奖,而且连获三届,不可否认其难得之处。
他是省作协巴金文学院名誉创作员,20多个,马识途亲笔签的聘书。市州也就两三个。
同样在市州只聘请了两三位的,是第五届四川文学奖评委,其中就有陈老师。
陈明云老师,是贯穿宜宾新时期文学创作历史的作家。
但在生活中,却少有人知道这些。他从来不炫耀自己,不装扮精神贵族。
陈老师认为作者之间是平等的,以文会友,就要回到文学本身。
县作协会员来自不同的职业,陈老师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他觉得,既然是文学集会,就只能就作品说话,作品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作品写得好些的,你也不要装蒜。
江安作协所以始终能够团结会员,同陈老师身体力行,倡导的这种风气分不开。任何一个群体,官气一重,就会失去凝聚力。
陈老师深知生活艰难,肯帮助人,除了创作上,他还帮好些文友和作者,解决过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难。
他也因此结交了不少真诚的朋友。
宜宾日报的李平,疾病已影响了他的神志,却还记着到江安来。回去后不久即住进医院,以致不治。过后,陈明云老师说起犹自黯然。他自责当时没有意识到李平是来告别。高县蒋治泓,其理论修养深得陈老师赞许。他也身罹沉疴。弥留之际,陈老师赶去高县县医院看望,虽然他反应已经很微弱,但陈老师的到来,显然让他很激动。
为师 宽厚而仁爱
1978年,陈老师调县文化馆,负责文学创作辅导。他办油印刊物,看稿改稿,刻腊纸,油印,装订,封寄,全都自己亲历亲为。
他还采取种种措施,调动业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在他的主张下,江安文化馆给作者发稿费。这在当时是爆炸性新闻。其时,地区都还没有任何部门发稿费。消息传出,好几个县的文化馆,都曾为此打电话咨询。
此举极大鼓舞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他自己却没有借机领过一分钱稿费。
他还为展示县里作者的创作成果,编辑出版作品选。此举后来被好多地方作协仿效。
陈老师更对稿件悉心辅导。
他不仅跟作者探讨立意构思,还探讨谋篇布局、段落结构,还给改病句、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因为不不懂装懂,不故弄玄虚,不用名词唬人,作者总是感觉有收获,修改能下手,而且能有启发。但这样谈稿子,却需要读稿时全神贯注,有时要读二遍甚至三遍,然后才能谈到点子上。这当然不轻松!
上班时,作者上门,无论他当时在做什么事,都会放下来接待。
有次一位乡下作者,午饭后拿着车票找他看稿子,那天午休他就没有睡成觉。有次出差回家,家里竟坐了四五个作者,等着他看稿子!那天他晕车,不大舒服,但还是坐下就给看稿子。
陈老师还给作者编书。不仅给作品分类编辑,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通通都管。有时还增删润饰。这更不轻松。
陈老师不是个爱热闹的人,但每次县作协搞活动,他从不缺席。他这个作协主席还总是比别人先到。他怕有人找不着路,又怕活动中有什么遗漏。他为大家守着文学的场子。
扰攘红尘之中,陈老师是一棵绿化树。他安定、安宁、安闲,能美化环境,给周遭以清新的空气。只要有他在,文学就还在,文学氛围也就不散失。
江安县作家协会,曾连续5年被省作协评为四川省文学创作先进单位,在全省独此一家,堪称殊荣。为江安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会员给力,也饱含陈明云老师的心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生罗微微记者闵勇智)“这就是我们普照村的龙虾基地,以前村里支柱产业只有农业,现在依靠特色龙虾产业,贫困户脱贫增收就大有希望。”8月23日,在江安县四面山镇普照村小龙虾养殖基地,村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