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新闻 南溪新闻 江安新闻 长宁新闻 高县新闻 筠连新闻 珙县新闻 兴文新闻 屏山新闻 宜宾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高县新闻 > 正文

燃面的滋味,不必多说,所有宜宾人都懂,但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在2011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必每个人都知道。燃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不断精工细作,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18-07-03 10:07   https://www.yybnet.net/

宜宾燃面的百年传奇

“油条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一方美食。

宜宾自古便是繁华水码头。尤其是清朝后期至民国中期,更因“水陆交会,贸易四达”,成为西南著名的商贸重镇和最大的转口市场之一,开创了“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物流神话。当时宜宾码头工人众多,于是在清代光绪年间,燃面雏形———“油条面”应运而生。

当时水码头上的挑夫们,将水叶子面(也称“水面”)甩干后,拌上猪油与辣椒油(红油),便可大快朵颐。这碗面,富含热量且香辣爽韧,不求精致,但能满足劳动者的热能需求与口腹之欲,吃上一大碗,就能扛住艰苦体力劳作。而且,宜宾水码头容纳百川,又塑造了宜宾人兼容并蓄的精神气质。燃面虽不求登大雅之堂,却仍是调和多种作料,口味复合,有麻、辣、鲜、香、脆、韧等重叠丰富的香味与口感,在味蕾上滑行流连。

燃面是否真会“燃”?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烹饪大师曹祉清道,燃面之“燃”有两层含义:一指燃面中红油多板油多,色泽红亮,像火焰欲燃一般;二是燃面需要煮得干、甩得干,又富含油脂,当年走码头挑担担卖“油条面”的老师傅们,走夜路时灯笼不亮了,便试试把头天没卖完的油条面拿来当灯油,结果一点即燃,“燃面”之名渐渐传开。如今,一般燃面馆内的燃面是不易燃的,曹祉清制作的可燃燃面,面条要多加碱加盐,煮得断生即刻捞起,甩得干透,多加油搅拌,才能达到燃烧的效果。

改良后的燃面

宜宾燃面、烹饪大师曹祉清真正与燃面结缘,是在他学厨约30年后。

1968年,曹祉清进入宜宾市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先做跑堂、水杂(处理鸡鸭猪蹄等),再学蒸饭蒸菜,随后又是“墩子”(切菜、配菜,也叫二厨)再到“炉子”(大厨),过程艰辛,着实不易。

上世纪70年代,他在宜宾当年鼎鼎大名的岷江餐厅做大厨,1975年,公司要求他跟着宜宾燃面的第二代传人蒋俊文老师学做燃面,但他一门心思热衷做大菜,对一碗小小燃面并未上心。

直到1997年,曹祉清带队去杭州,燃面也走出四川,评上了首届“中华名小吃”,宜宾燃面才进入享誉全国的快车道。

曹祉清有近30年做川菜的过硬功夫,再回身来煮这碗燃面,自是驾轻就熟,极易入门。为了改良传统燃面,使之更为芬芳适口,曹祉清特意在“海椒”和“香油”上下足功夫。

一般燃面店,多是红油海椒,而曹祉清将糍粑海椒与红油相结合,取其辣、取其色,更取其香;而特制香油,则是用了二十多种香料与香味蔬菜熬制而成,端的是味香复合,悠久绵长;再佐以芝麻油、核桃油、猪板油、特制酱油、碎米芽菜、花生碎、芝麻粒、小香葱……别看就是一碗面,其中大有文章,大有玄妙。

曹祉清说,一碗燃面,通常需要3个人的配合。一个人煮面、捞面、甩干,另一个人用各色油脂和面,并用筷子挑成“耙”形(亦称“梳”形),第三个人再快速放上芽菜、香葱、芝麻、花生……如果手速够快,15分钟能做出100—120碗面。

为此,曹祉清已年过六旬,却每周要去健身房四五次,坚持冬泳,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出差在外,则每天坚持做200—300多个俯卧撑,无论是做大菜还是煮小面,其匠心分毫不差。

燃面往何处去

燃面逐渐成为宜宾小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宜宾人不仅早上要吃面,宵夜时也喜欢吃面,除了燃面,人们还发明了牛肉面、蹄花面、煎蛋面、酸菜面等,有汤有干,各种口味搭配。宜宾面,已形成以燃面为主打的一整个菜系,有数十种延伸品种。

要知道,当年宜宾街头的面馆里,除了素面,也就只有燃面、臊子面、口蘑面几个品种。

品种的增加并非燃面发展的极限,每年约50亿的产值必然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宜宾燃面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的完成,宜宾燃面开启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规划中,五年之后,宜宾燃面将从宜宾“走出去”,年产值将达百亿元,成为继宜宾酒、宜宾茶之后又一城市名片。

从2016年年底,宜宾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把目光瞄准这块市场。目前,有一些企业已开发标准化的宜宾燃面生产配方,制作“带得走的燃面”,走出推向全国的步伐。

当地物产精髓

只要是宜宾人,离开家乡,都会思念燃面;来过宜宾的人,离开宜宾,也会时常回味燃面。

但宜宾游子都感觉到,离开宜宾,燃面的味道就不地道了。哪怕是成都五粮液办事处车站旁边的燃面馆,据说材料都由宜宾当地运过去,但宜宾的好吃嘴们仍感觉,似乎,还缺少了点些什么。

少的是家乡的原滋原味。据了解,燃面需要宜宾粮食做成的水叶子面,久煮不混汤,其作料更需本土出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宜宾芽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小磨麻油有八十余年制作历史,辣椒最好是高县特有的辣椒,花生是本地的瘦地花生,口味芳香;连葱,最好都是宜宾小香葱……

小小一碗燃面,融汇着的是宜宾本地物产之精髓,也因此才有资格入选省级非遗。

据了解,宜宾市名录有近万家经营宜宾燃面的面馆,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产值近30亿元。为了擦亮宜宾燃面这块招牌,宜宾市正在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宜宾燃面地理标志商标,目前正在进行历史资料的总结和上报。

如今燃面也做成了方便面,曹祉清也在研究,如何把燃面所需的水面改良成干面,在外地也能做出一口宜宾地道的滋味。

有着百年历史的燃面,要怎样才能走向现代化生产之路,带动宜宾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宜宾燃面带给人更深的思考。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整理

相关链接

宜宾燃面所获荣誉

●1990年10月,宜宾燃面参加四川省举办的“名特小吃”评选活动,一举夺魁,摘取“四川省名小吃”金奖;

●1997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的认定活动,宜宾燃面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2010年7月,宜宾燃面制作工艺正式成为宜宾市翠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6月,宜宾燃面入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6月30日停电信息

城区:无江北:无江南:停电时间:07:30-20:00。停电原因:更换10KV九商线雄模建司1#分支箱4#出线电梯公寓变。停电范围:翠屏区南岸...

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燃面的滋味,不必多说,所有宜宾人都懂,但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在2011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必每个人都知道。燃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不断精工细作,)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