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 本报记者 罗雯心
“这些节目真是太精彩了,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骨干,这下村里经常都有演出看了。”近日,高县沙河镇麻柳村村民们齐聚一堂,一边看演出,一边高兴地说。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交谊舞《探戈》、广场舞《中国梦》、舞蹈《天亮了》等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赢得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为麻柳村村民们送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这是宜宾市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中的一处场景。自2016年以来,同样的场景,在宜宾市很多乡镇不时可以看到。
“从2016年8月起,我们连续举办了4期贫困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培训班,共计接受培训500多人次,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扶贫扶志的文化火种播撒在最基层。”宜宾市文广新局局长帅胤说。
深入基层挖典型
为配合“两学一做”和“***扶志”中心工作,2016年初宜宾市文广新局组织了下基层采风活动,围绕中心开展创作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原型,创作了先进典型作品20余件,扶贫扶志作品67个。
2016年6月28日以珙县上罗镇代家村党支书史进洪为原型创作的扶贫方言话剧《凤凰涅槃》在珙县上演,随后又在酒都剧场和全市巡演42场,贫困村巡演20场,树立了贫困人群自力更生、脱贫奔康的自信心,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热情。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评价该剧:“由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演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在2016年全川来讲是成功的、不多见的”。
“在我们村上很少能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希望这种接地气、涨斗志的节目能够多来演几次。” 翠屏区明威乡白塔村村民王志华如是说。
村民的希望表现出他们对文化的渴望,也反映出基层文化生活的匮乏。如何让文化扎根农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努力传播文化火种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种文化”这种通俗而形象的说法,是指农民群众像种庄稼一样,普遍、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6年8月起,宜宾市文广新局连续举办了4期贫困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培训班,明确培训对象为全市471个贫困村内的文化能人和文艺骨干,5个贫困县每县每期选派18人、非贫困县每县每期选派8人参训,4期共500多名文化骨干接受了培训。
培训内容围绕“广场舞”“聋哑人基本手语教学”“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基本操作”“电脑、音响等电子产品功能操作”“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等五个专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现场示范和视频演示等方式授课,尽可能地让学员易学、易记、易掌握、易推广。
“广场舞的教师是长期作为文化辅导员深入乡村开展广场舞教学的,对农村群众喜欢又易学的舞蹈类别十分了解;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的教师是宜宾唯一的一名全国‘群文之星\’。”该工作人员说,这样的教学最接地气,最讲实效,效果也最好。
农村文化遍地开花
通过4期的集中培训,宜宾市实现了全市贫困村文化骨干培训全覆盖。学员们回到村上后,随即组织村民开展坝坝舞、电脑音响设备操作等实用性内容教学,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元旦、春节、元宵等传统节点积极组织和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尤其是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屏山5个省贫(国贫)县的贫困村分别举办了脱贫奔康迎新、乡村“村晚”展演、新春文化拜年、元宵民俗表演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
据统计,2017年春节前后,全市贫困村先后开展各类以辞旧迎新、励志鼓劲为主题的文艺展演200多场次。学员们学以致用、学以致富,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扶贫扶志的文化火种播撒到全市最基层,激发了高涨的“种文化”热潮。
“以前每次送文化下乡,表演现场观看的村民都不是特别热情,有时候连座位都坐不满,现在由他们自己唱主角,大家都特别感兴趣,有时候站着看的都有上百人。”宜宾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说,正因为主角是自己、舞台在田间、表演的是乡音,才点燃了农民们的热情,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激情。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宜宾讯(记者杨波侯云春文/图)早春好茶生高州,采茶姑娘采茶忙!2月21日上午,2017年第十届中国·宜宾早茶节·高县片区开园采摘仪式在大窝镇大屋村生态茶产业基地举行。高县是巴蜀历史上的著...
高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