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田后书介绍,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以前不懂养蚕技术,只能种点粮食维持生活。去年,在帮扶人员的指导下,他开始管理桑园。今年,全镇推广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技术,他一下子把喂养量提到3张蚕种,“照前两季的效益来看,四季下来跑不脱15000元。”
田后书就是818户“插花”贫困户中的一员,经过精准识别,有539户贫困户可以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脱贫。由此,罗场镇响亮提出了“户栽一亩桑,季养一张蚕,收入一万元”的绿色脱贫路径。贫困户家里只要有1个正常劳动力,我们就帮助他发展1亩优质桑园,教会他养蚕技术,每季养1张蚕,按现在共育户平均单产45公斤、单价45元计算,一季蚕的收入就是2000元以上,现在罗场镇每年发种6季,就算贫困户养殖5季收入也上1万元,一个三口之家仅靠这项收入就脱离贫困线了。
产业布局:
一海一园一区
“既然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绿色路径,我们就要为蚕桑发展提前布好局。”罗场镇党委书记单军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一海一园一区\’的产业布局。
在马店村观景台举目四望,层层叠叠的桑海碧波荡漾,覆盖三个乡镇近10万亩桑园尽收眼帘,美不胜收。就在这里,罗场镇正在着力打造“高州桑海”,挖掘南丝绸之路文化元素,建设“丝路文化长廊”、丝绸文化景观点、蚕桑文化博览园等,聚力打造全国最完善的南丝绸之路文化博览馆;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养蚕、织绸刺绣、桑葚采摘等农耕体验服务。
在团结村斗牛坝,施工的机车来来往往,呈现一片火热的建设场面,这里正在进行标准农田建设。下一步,立华蚕茧公司将投资兴建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包含高标准桑园、现代科技养殖园、茧丝绸展览馆、高端蚕业科技培训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推广桑园立体种植技术,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等先进养殖技术,开发桑叶茶、桑葚酒、桑枝菌等附加产品,提升蚕桑业综合附加值。示范园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土地返包等形式吸纳当地农户,特别是当地贫困户参与其中,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有了科技示范,罗场镇将把14个基地村连片建成优质高产高效桑茧示范区。通过引进高端桑品种,嫁接改良中低产桑园,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提升亩桑综合效益;全域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纸板方格簇自动上簇等技术,建立健全优茧优价机制,实施仪评定价,鼓励蚕农养优质茧、精品茧、品牌茧,把罗场打造成为全县优质高产高效桑茧示范区。
攻坚举措:
一名党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
脱贫路径已经确定,如何让贫困户走上路?为此,该镇党委政府实施了“一村一个培训班,一组一个示范标杆户,一名党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的举措,“把贫困户扶上路,再送一段。”
该镇在每个村建成一个蚕业技术培训班,定期对蚕农开展业务培训。刚刚结束的夏季培训中,共有建卡贫困户、村组干部、养蚕大户、蚕农3300人次参加培训,内容涉及高端蚕业理念、优质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养蚕技术以及蚕病预防与防治等。团结村贫困户梁加忠说:“我从培训班学到了很多技术,夏蚕4张卖了6050元,我觉得很满意了,老师说还有提高的空间。”
在培训班没有完全搞懂的贫困户,镇党委又组织党员养蚕大户开展“一对一”对口帮扶,手把手地教,为贫困户提供经常性的技术支持。
另外,该镇还积极争取政策,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个以上的家庭农场、养蚕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养殖大户吸收没有养蚕技术的贫困户作为产业工人,让他们获得劳动报酬。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土地(桑园)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养殖大户生产发展,获取财产性收益。
新闻推荐
□吴敏本报记者杨雪松“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高县,地处四川省南部丘陵地带,坐落在万里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这里,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独特,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