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忆 本报记者 吴亚飞
12月,宜宾的雨季,让这里变得阴冷潮湿。这是“摆渡爷爷”罗光林28年来,第一个不用“摆渡”的冬天,但他却不清闲。
11月初,宜宾市高县可久镇星山村,蜿蜒的二夹河上架起一座崭新的水泥桥,连接起两岸的村庄和红旗小学。通桥当日,59岁的罗光林很是开心,牵着村里读书娃走在这座“爱心桥”上,他说,从此,他和娃娃们都不必划船过河涉险上学了。
罗光林28年的摆渡生涯成为历史,但他的“护学路”却没有中断。闲不住的罗光林最近有了新烦恼——绵绵不停歇的冬雨让连接爱心桥与可久镇公路的1.5公里泥巴路,更加泥泞了,“天天都有好几个娃娃在路上摔倒”。
为此,他又有了新目标。“计划着筹集资金,把这1.5公里的泥巴路修整好。”
这座“爱心桥”,他盼望了近三十年。曾经,二夹河上几十个石头墩子是星山村村民外出的主要路径,也是村里读书娃到几里外的红旗小学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每逢雨季,过河的石墩时常被淹没,安全过河成了大问题。“村里有30多个红旗小学的读书娃,最大的也就十一二岁,一个不小心,容易掉进河里。”罗光林说,枯水期他牵着娃娃们过河,一到丰水期,他便想尽各种办法摆渡送娃娃们过河。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闲不住的罗光林便开始他的摆渡生涯。最早用挖掘机的大轮胎、收稻谷的大木桶送娃娃们过河,到后来,他自己制作了简易的竹筏。
但摆渡并不是长久之计,建一座安全通行的桥,才能真正让读书娃平安上下学。
庆幸的是,去年10月,罗光林的“摆渡事迹”经报道后,感动了许多爱心人士,中国扶贫基金会“江铃·溪桥工程”专项基金捐资12万元,与爱心网友一起为“摆渡爷爷”圆梦。
伴随这座由公益基金和爱心网友捐资、地方配套投资共同建设的“爱心桥”主体工程竣工,坚守28年的罗光林终于圆梦,“走在平整的水泥桥面上,感觉像做梦一样。”
但如今,圆梦后的罗光林更加繁忙。联系镇政府、求助爱心组织机构、争取更多的集资……“但凡有一点希望我都不会放弃。”罗光林说。
其实,罗光林身体并不好。十多年前,在一次接孩子途中,他踩滑摔倒,伤了腰背,成了四级残疾,在寒湿的冬季,“受伤的腰背更是加倍地疼。”
不过对于帮助孩子们,罗光林却异常坚定。他说,“该出手时就要出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下去。
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