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向伟 文/图
高县可久镇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一条叫“二夹河”的河流穿镇而过,将该镇星山村与红旗小学分割两边。村里的几十名娃娃,每天到学校读书都要从这条河流的石墩子上走过。居住在河边不远的一位爱心爷爷,不论寒冬腊月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把孩子一个一个地安全背过河去。遇到汛期到来、洪水上涨,老人便用自制的竹筏接送孩子过河,27年多来从不间断,也没有收取任何报酬。他就是年满58岁的村民罗光林老人。
■ 学校搬迁 孩子上学难
4月1日,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有三四十米宽的二夹河边。因现在是枯水季节,河水较浅,大人、孩子都能从石墩子上走过,不需要护送。距河边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间白墙红砖的小平房,罗光林老人就居住在这小平房里。“大家辛苦了,请快到家里坐!”罗光林听说有人来访十分高兴,早早地在小道上迎接来访者。
走进罗光林的家里,看见墙上挂满了不少荣誉证书。大家一提起老人在二夹河接送孩子上学的事儿,罗光林脸上的皱纹一下就舒展开了,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在河边无偿地接送孩子,主要是受到了父亲的良好教育。”罗光林的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人,去世前经常教育他要勤勤恳恳做人,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实事。虽然父母去世二三十年了,但他一直把父亲的谆谆教导牢记在心里。
星山村内有一所小学,二三十名孩子就在这所小学读书。1987年,因办学需要,这所小学被搬迁到了上游的河对面,孩子上学极为不便。“父母去世后,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我经常在河边转转,只要看见天上下雨,河水就上涨。”罗光林看见不少孩子被洪水困在河边,无法到校上课或回家时,萌发了接送孩子过河的念头。
■ 每到汛期 背娃娃过河
罗光林居住的村组地处可久镇腹地,是高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二夹河是村民外出主要通道之一,更是孩子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大家过河都是从一块块大石头砌成的跳墩子上通行。这些高矮不一的跳墩子并不好走,特别是下雨时,一不小心就可能滑进河里。2011年,罗光林自己出资,用水泥在跳墩子上加了一层,目的是让跳墩子平整一些。“我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娃娃些上学。”罗光林说,每到汛期或遇到暴雨,跳墩子就会被水淹没,他就来到河边卷起裤腿,将孩子们一一背过河。
“罗爷爷一只手紧紧搂着我,另一只手用竹竿探路,一步一步撑着过河。”15岁的周庆月,曾多次被罗光林背着过河上学。她说,第一次被罗爷爷背着过河时才4岁,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跟周庆月有同样感受的,村里还有30多个上学娃。而对罗光林来说,每次背着孩子过河都是一次心理考验。这么多年来没有一次让孩子掉落水,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如今,罗光林护送的孩子超过300人。
■ 自制工具 送孩子过河
二夹河边,静静地停靠着一条竹筏。这是罗光林与村里人一起做出来的“过河船”。河里涨水过不去时,罗光林就撑竹筏渡大家过河。“为确保安全,政府给我们配备了救生衣。”罗光林说。记者在现场看到,竹筏由几根竹子组合而成,每次仅能载四五人过河。过河时,孩子们穿上救生衣,每次都等罗光林把竹筏固定好后,大家才慢慢走上竹筏,手牵着手依次蹲下。罗光林站在竹筏尾巴上,撑着竹竿划水护送孩子们过河。“我每年都要重新做一条竹筏,以确保安全。”多年来,罗光林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最初,罗光林花120元钱,买了一个挖掘机的大轮胎,打满气当过河工具。但每次渡河时,他和四五个孩子围坐在轮胎上面,孩子们紧紧靠着他的背,他双手用两根竹竿划水,护送孩子们上学。可使用轮胎过河,孩子们的双脚不可避免要放到水里,且轮胎是圆形的,方向不好控制,有时不停地在水里打转,安全隐患很大。一年后,罗光林果断放弃了用轮胎渡河,选用农村收稻谷的大木桶充当过河工具,但木桶的方向同样不好控制,最后他自制竹筏送孩子们过河。没有想到这一送,又是10多年。
■ 年老受伤 仍然在坚持
护送村里的娃娃上学,是罗光林一天最重要的工作。这么多年来,他花了多少时间护送孩子,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但学生的家长李正朝记得,罗光林护送孩子有27年之多了。年近七旬的李正朝已经是“爷”字辈了,他家里的5个子女都是由罗光林护送过河上学的,如今他的两个小孙子也上学了,从幼儿园开始,还是罗光林护送过河上学。“我接送的第一批娃儿,好多读大学或结婚生子了。”罗光林很自豪。
年近花甲的罗光林,至今没娶上媳妇。看到村里这些可爱的娃娃,他就感觉到他们就是自己的子孙。“如今,村里很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孩子一般由家里的老人照管。”罗光林说,他的家在河边,平日里除了种庄稼外,没有别的事情,他就想到帮助这些老人接送孩子。
随着年岁增长,罗光林也渐感体力不足,特别是去年接送孩子时,不慎踩滑摔伤了腰背,让他成了四级残疾人。现在,不管是背娃娃还是撑竹筏,只要用力腰背就会疼。尽管如此,罗光林说:“只要我还能行动,就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
■ 爱心付出 获得好回报
罗光林也有担心,自己终会有一天要停下来,那时的孩子由谁接送过河?他最大的心愿是在二夹河上修一座桥,让孩子平安上学,方便老百姓通行。
20多年来,罗光林一直坚持护送孩子上学,深得乡亲们爱戴。几年前,他被村民推选为星山村油滩组组长,每个月领到300余元的组长补贴。当地政府考虑到罗光林是孤寡老人,将他列入农村低保对象,每个月能领到120元生活补助。2011年,政府把罗光林家的瓦房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并领到1.6万元补贴,“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罗光林还被市县推荐参加第四届省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评选。
可久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在二夹河边奠基,准备修建一座便民桥,实现罗光林老人和该村老百姓的愿望。
记者手记
罗光林老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27年来默默地奉献,这种爱心和精神,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罗光林老人付出了爱心,他自己同样感受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这正好印证了一句歌词:“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将“便民桥”修起来,这不仅是实现老百姓和罗光林老人的愿望,也是执政为民、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一般来说,年近60岁的人性格应该平和下来了,遇到事情是该去劝解别人的了。可是,高县大窝镇的李钦(化名,男,57岁,大窝镇人)不但不改德行,且因一点小事情就对别人大打出手。3月6日18时许,李钦在亲戚家喝...
高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