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长宁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让易地搬迁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定居、能致富。
新房“新气象”
在长宁县的梅硐、梅白、双河、井江、铜锣等乡镇,一条条托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希望的通村通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栋栋让贫困群众居有其所的川南民居独具特色,一个个撑起贫困群众发展希冀的产业基地生机盎然,构成一幅长宁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搬到新房子来住,人都精神多了。”说起新家的生活环境,梅硐镇清江村贫困户王银仲打心眼儿里高兴,“门口就是大公路,车子从门口过,我们赶场、娃儿读书赶车都很方便。”
王银仲患有四级肢体残疾,家中只有儿子是劳动力,孙儿、孙女3个都在读书,属低保贫困户,以前的家在半山腰上,房屋年久失修,一下雨在房屋里都要戴蓑衣走路,生产生活很不方便。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她家搬到了山下的公路附近,新修了二层楼的小洋房,硬化了晒坝,家里也添置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就连自来水、天然气也通到了厨房。
生活环境变化了,王银仲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她说,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相比以前山上的生活,如今已经非常满足了,平时村社干部也经常来看望他们,逢年过节还专门送来慰问品,让她感到很温暖。
联建“谋幸福”
在梅白乡文化村一组,贫困户丁正华和侄儿丁国兵两家住进了如同别墅一般的联建房。
丁正华家两口人,母亲70岁,患有长期慢性病,无劳动能力,自己发展水稻制种产业,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侄儿丁国兵家也是两口人,母亲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整个家庭主要靠他在宜宾餐馆务工维持生计。在易地搬迁前,他们两家全是木质瓦房结构,房屋十分破旧,存在安全隐患,急需修建,苦于资金问题,房屋改造久拖未决。
今年,两家都被列为易地搬迁脱贫对象,然而由于两家都只有两口人,按规定建房面积每家不能超过50平方米。为了合理地利用空间,在镇村干部的协调下,两家协商决定联建在一起。“这样我们两家就可以相互照应,在空间上又可以相互利用,比单独建房更安逸!”丁正华说,联建后,坝子、厨房、厕所、柴火堆放等都可以共用,堆放水稻的院坝更大。
搬迁“助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
为了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长宁县以产业发展前景好、致富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为基础,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让贫困群众“搬”出美好新生活。
梅白乡永兴村的凡启彬,由于患病,劳动力不足,生活全靠低保维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入甜村附近后,他开始种植甘蔗。
凡启彬说,以前住的地方交通不便,搞什么都困难。异地搬迁后,他就近承包土地种甘蔗,仅此一项一年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凡启彬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幸福生活,是长宁县异地搬迁助力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案例。
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不愿意搬的问题,长宁镇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流转土地4300多亩,发展花卉果木特色种植,带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给易地搬迁贫困户带来了劳动就业机会以及分红;井江镇按照“一户一品”模式,发动搬迁户和周围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旅游产业”模式,在安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等,可实现搬迁户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梅硐镇在石陇村慈竹 集中安置易地搬迁户,成立竹扇专业合作社,在宜宾磐达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支持下,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解决当地就业6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4400元。
据了解,长宁县通过改善迁入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等方式,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扶贫政策的红利,特别是近三年来,在各级部门共同努力下,该县建成农村公路171公里,卫生室、文化室共计2310平方米,基本完成安置区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扫尾工作。”长宁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牟劲松表示,接下来,该县将通过后续帮扶措施,在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小型加工企业等方面,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定居、能致富的目标任务。
宋成均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新闻推荐
晚报讯10月14日,笔者从长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县第一台食品安全快速检验车已到位并投入使用,结束了无食品安全快速...
长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