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莉 本报记者 宋成均
他五年打工,十多年创业,在补胎行业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在自己致富后,他没有忘记家乡,带着300多万的投资回乡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7月11日,在长宁县长宁镇柏坪村大成农业专业合作社前,杨大成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感慨万分。
小时候自己赚学费
杨大成是柏坪村2组村民,今年42岁。从小家里条件十分艰苦,母亲患有心脏病,家中有父母、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共6个人。
“杨大成从小就懂事孝顺。”柏坪村74岁的老支部书记谢正才就住在杨大成老家对门,是看着他长大的,他说,那时候杨大成经常帮家里分担家务,放鸭子、喂猪、喂牛、割草等,什么家务活儿都做,一有空隙时间他就去捡东西,抓泥鳅、黄鳝等卖钱来赚取学费和给母亲治病。
“那时我们家里很穷,吃不起米饭,吃的小麦都是父亲背着背篼,踩着泥泞路去别人家里借的。”杨大成介绍说,小时候最喜欢上街赶场,虽然走路去又远又烂,回来还要帮母亲背背篼,里面装的水果每个都有半边是烂的,但是路上能喝上两次一分钱一杯的糖水,让他现在都很难忘。
杨大成15岁那年,母亲因心脏病去世,家中兄妹四人的生活负担全压在了父亲身上。两个哥哥结婚后就主动分家,不久姐姐也出嫁了。父亲为了挣钱养家,到云南去帮人家栽玉米、挑粪等,而他则一人在家里喂猪维持生计。
十多年创业打拼出自己的天空
18岁那年,杨大成外出打工。前五年,他每天起早贪黑,但仍没积蓄。无奈之下,他回家到县城姐夫那里学补胎技术。身边的人都笑他老来出家。但他深知赚钱艰辛,就不顾他人嘲笑,每天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在他的坚持不懈下,终于学有所成。
但是,帮人始终不是长期的打算,挣得也不多。2005年,他想自己开一家补胎店。和妻子商量后,两人就干了起来。开店之初日子异常艰辛,他和妻子经常加班加点地干,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那时候对他来说,能安稳睡一觉都是一种奢侈,很多时候累得全身酸痛,夜不能寐,正当进入梦乡时,一个客户电话打来,无论多晚、无论多远,都得立马去,第二天一大早顶着大大的黑眼圈还得继续补胎。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时间的证明,许多人都被杨大成精湛的补胎技术和诚心服务所折服,越来越多客户愿意找他补胎,也给他介绍客户。慢慢的,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收益也越来越高。他也开始招收学徒,补胎店逐渐壮大,日收入从几十、几百、直到上千元。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开的补胎店也很有名气,积蓄年年增多,成了当地有名的“杨补胎”。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钱再多也只是一个数字,我只想把我这么多年打拼赚来的钱,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杨大成对柏坪村的山、水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2016年初,他不顾家人及朋友们的反对,毅然决定回家乡进行第二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说干就干,买原料,买设备,做规划,请工人。烈日炎炎,他每天都开着自己买的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挖土掀石,插树栽苗。到目前为止,他已投入总资金300万余元,流转土地2500多亩,修了5公里多的路。他的做法也得到了群众和政府的认可。
“我们都很感谢杨大成。”柏坪村四组村民谢凤莲说,她把自家近五亩土地都流转后,现在又来专合社干活70元一天,每月下来仅工资收入就有两千多元。
“杨大成的奉献精神值得嘉奖。”老支部书记谢正才说,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他这么傻的人。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辛辛苦苦挣到些积蓄,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却又要回农村来发展。
“致富青年情系故土,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值得全村人民学习。”这是柏坪村党支部书记赵永跟对杨大成的评价。
如今,在村民们的支持下,杨大成成立了长宁县大成农业专业合作社,自己也被村民选为柏坪村2组组长,村党支部也把他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
“下一步我打算先种植四季优质水果,搞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融入农耕文化。”杨大成说,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宝林记者宋成均)7月5日,记者从长宁县文化馆获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于日前公布,由该馆申报的曲艺节目四川竹琴《竹宴》榜上有名。这也是长宁县舞台艺术作品首次入选国家艺...
长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