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晚报上看到困难学子就捐钱
1996年,当时在招远一家公司担任保管员的刘盛兰,寄给邹城市13岁中学生吕亚洲50元钱,这是他献出的第一份爱心。从此之后,老人就没有停止过捐助的念头。哪怕自己吃不上饭,只要在报纸上看到困难学子,刘盛兰就想方设法给孩子捐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盛兰有每天读报的习惯。起初是拾荒时,看到哪怕是一页报纸,也要拿起来仔细看一看。后来,刘盛兰就坚持订阅报纸。由于自己一辈子吃了不少苦,所以每当看到报纸刊登寒门学子的事迹,刘盛兰柔弱的心就受到触动。
老人帮助的第一个学生吕亚洲。那是1996年5月1日,老人在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爷爷上东北打工,家中只剩下他和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连生活保障都没有了,怎么上学呢?刘盛兰当时决定给他寄50元钱。钱虽少,总能帮他先上了学。从那时起,孩子一直跟刘盛兰保持着联系。”
从那一刻开始,刘盛兰捐助贫困学子的脚步就没有停歇。20年来,他坚持不懈,将拾荒所得的10万多元捐给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贫困学子。
捐助记录本上都是本报报道的孩子
在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刘盛兰曾居住过的房子里,一张不起眼的单人沙发上堆满了《烟台晚报》。他的侄子刘建喜告诉记者,老人读得最多的报纸就是《烟台晚报》。
在一个记录有老人捐助情况的本子上,记者看到了这些信息。1998年3月24日,《烟台晚报》报道了海阳失学少年李晓国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坚持自学的事迹,刘盛兰就开始关注起李晓国来。从那时起到现在,刘盛兰一直收集着关于李晓国的报道,关注着李晓国的成长。他说:“我寄的钱虽然不够供孩子上大学,但起码可以让孩子知道,有个爷爷在关心他的学习。”1999年2月11日、2000年10月2日和2001年3月19日,《烟台晚报》先后报道了莱山的李福春和蓬莱的韩益涛、张惠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消息,老人都及时关注,寄出了自己积攒的善款。
晚报读者自发向老人捐助善款
2013年1月29日,本报报道了《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喜迁新居》一文。“老人拾荒捐资助学引起社会关注后,社会各界为他提供了诸多帮助。招远供电部门为老人免费改造了电路,招远联通向老人赠送了一部手机并存了话费,山东河西黄金集团为老人赠送了一台32寸液晶彩电,烟台慈善总会为他捐赠了棉衣。此后,蚕庄镇政府和柳杭村村委还集资5万元,在柳杭村为老人购置了一处100多平方院落。”刘盛兰老人的侄子刘建喜说,虽然政府、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不少善款、物品改善老人生活,但老人平时还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毫无保留地捐助出去。
去年12月,民政部揭晓第九届“中华慈善奖”,刘盛兰老人被授予“最具爱心慈善楷模”,成为全国10个获此殊荣的楷模之一。本报报道了当时刘盛兰老人因病已在医院住院、在病榻上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烟台市民政局、烟台市慈善总会及招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专程去医院看望老人,并为老人送去5000元救助金,同时安排专人在医院陪护老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何晓波通讯员张国忠赵晓雷)男子打麻将时因不满他人多嘴,竟然挥拳相向。昨天,在招远市城区的李某最终为自己的冲动不但赔偿对方各项费用12...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