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烟台入选10个,其中9个在招远,而张星镇独揽8个,这其中就有川里林家村。该村之所以能够入选,在如下几方面可圈可点:
一是村落格局及建筑特点。这个有250 多户的村子,穿村的东西大路两条,南北胡同十多条,中间穿插着若干东西小胡同,这种格局被专家称之为“日字街,月字河”。放眼望去,石板路、石头墙是这里最大的特色。这些传统民居多为坐北朝南的合院式建筑。大门正对东厢房山墙设照壁,西厢房一般与猪圈相毗连,靠近猪圈一间为厕所。房屋多为抬梁式;屋脊上有做成吉祥花朵的灰塑做装饰。屋顶要么为似波浪一样的仰瓦从上至下无滴水,要么用仰合瓦加蝴蝶团寿如意滴水;檐口挑檐多为青石板,少数砖砌叠涩;墙体或是蛮石干垒,或是抹灰勾缝,细致一点的用方正的花岗岩严丝合缝地垒砌,甚至用清一色的黄色石块到顶;窗户用木花格,有灯笼锦、方套方等图案;少数倒座沿街窗户窗棂为砖砌。大门是装饰重点,门簪和檐檩下的挂落或木雕或彩绘;门两侧各有一个青砖砌的门神龛;两侧的挑檐石一般做成鹰嘴状;讲究一点的大户人家门楼墀头用“琴棋书画”、“鲤鱼跃龙门”等砖雕图案;胡同口多设门楼,以“槐树胡同”和“旗杆胡同”最为著名。现保存这种基本完好的长胡同四条,整个胡同从南到北只要两头的口堵住外人便无法进入,胡同里所有住家的安全得以保证。村子里精雕细琢的建筑很少,但干垒的建筑是其一大特色,鱼骨状的街巷贯穿全村,整个村落布局合理,就地取材,随意自然,与周边的山野气息天人合一,宛如天成。
二是保留有祠堂、关帝庙等公共建筑。祠堂共有四个,其中最大的林氏先祠位于村北部东西主街南侧,建筑坐南朝北,布局方正,为三间合院式,院中以照壁分隔为两进。与之斜向相对的街北侧还有两处支祠,前后毗邻,后三间前两间,后一个的大门开在前一个的西侧,体量袖珍小巧,格局巧妙紧凑。据说旧时主路的东头路口还有一处牌坊,象征往昔辉煌的旗杆石也躺倒在地上。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槐树胡同倒座房子南墙上,冲路口方位有一个被泥糊住的小关帝庙,竟然是镶嵌在墙上的砖雕建筑,依然可见上面两头翘角,下为两平方尺见方的砖龛。
三是保留着老树老井。在“槐树胡同”门口有两棵四五百年的参天老槐树,一高一矮,树干中空,高树上还挂着一口小铁钟。林氏先祠的院里也有两棵一百多年的柏树。村东的柿子林里还有几棵枝干遒劲的百年柿子树。村里有保留完好的石砌老井两个,至今水清可用。那些老柱础、老石臼散落在街旁屋后,寂寂无言,似乎欲向世人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
此外,川里林家还有一点值得称道:这里是六合螳螂拳的发源地。螳螂拳相传为王郎所创编,而六合螳螂拳的创始人乃清朝莱阳城西魏家沟村人魏德林。魏德林,人称魏三,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同治六年(1867)。魏三一生游侠江湖,劫富济贫,在东北三省闯荡江湖60余载后,晚年定居招远川里林家村十余年间,以沧州六合拳为根基,汲取螳螂拳等诸多拳种的精华,最终创编出一套完整的六合螳螂拳法。魏德林后将衣钵传于出身贫寒、德艺双馨的林世春。1845 年前后,辞官归隐的林肇基在该村创办拳房,组织了本村部分青少年,聘请魏德林任教,传授六合拳。后魏德林应聘去栖霞教艺,由其徒弟林世春继任拳师。民国初年,林世春去黄县北马村教武,拳房无专职拳师掌管,习武遂变为村民自发活动。每逢农闲,青少年便组织起来,拜高手为师,习练拳术,至解放初始散。
川里林家村传统民居及古村落,是村民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它的建筑、民俗、生态、生活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仿佛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画,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感谢张丕基先生协助采访)解焕新
新闻推荐
YMG记者唐寿锐摄影报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预防青少年误入歧途走向犯罪,一直是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所关注...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