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昨天上午8点多,《烟台晚报》原记者曙笑华的微信圈里发出了这样一条微信:感动中国的刘盛兰老人走了,一路走好……作为第一位采写刘盛兰老人事迹的记者,曙笑华的感受最为深刻,在老人去世前几天,她还到病榻前看望了老人,没想到竟成永别。
聊天时偶然得知老人事迹
“初次听说刘盛兰老人,是从招远宣传部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他们说有这么一个怪老人,以前在这里看大门,现在80多岁了整天捡垃圾,还天天往外捐钱。”昨日,曙笑华接受采访时回忆,2004年1月8日,她在招远市金城路458号黄金物资发展中心配电室旁的一间小屋里,采访到了81岁的刘盛兰老人。第一次见到记者的刘盛兰老人不知所措地搓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大手,听说记者是为了了解他资助学生的事,他拿出了一大摞邮局汇款单的回执和一叠皱皱巴巴的报纸。老人说,他基本上靠捡拾垃圾为生,这些记载着寒门学子的报纸大多是他捡来的,为了帮孩子们树立起上学的信心,他分别给这些孩子们寄去了50元到100元不等的学费。八年时间,老人竟然寄出了两万多元。
老人讲述着孩子们的故事,不觉已经到了中午,老人打开箱子,拿出了一摞用皮筋捆扎的一角钱纸币,说要请曙笑华去吃顿包子。曙笑华顺手打开了老人的饭锅,里面有几个发了霉的馒头。看着她难过的眼神,老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捡来的,刀削削能吃。”曙笑华佯装找车,跑出了老人的小屋,走了两条街,终于在路边找了一个商店和一家饭店,曙笑华给老人买了一箱牛奶,又到饭店煮了两盘饺子。这可能是老人第一次收到礼物。
别人捐给他的钱他转身寄给孩子们
2005年农历腊月廿八,老人住了多年的小屋,因为线路老化失火了,一把大火烧毁了老人和孩子们多年的通信,也烧毁了那些记载着老人寄钱的邮局回执。老人写信告诉曙笑华,他不想回到村里住,他无儿无女没有家人,最重要的是村里没有地方捡垃圾,他不能及时掌握孩子们的信息,也没有钱继续寄给那些需要资助的孩子们。接到老人的信后,曙笑华陪同相关领导,来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老人的住所。老人告诉曙笑华,现在生活已经稳定了,也有不少人来看望他,他说:“虽然现在没有拾荒收入了,但只要有钱,我一定会寄下去。”他这么做了。看望他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人给他钱,想让他过得好一些,可是他把这些钱都分别寄了出去。
2011年9月9日,曙笑华再次到柳杭村时,老人拿出了一摞寄款的回执,这次寄得又多又远,最远的是西藏那曲中扎县中学的学生,汇款的金额是500元。老人告诉曙笑华,山西有个老板专门开车来看他,给他带了毛毯和一万元钱。老人拉着曙笑华的手问:“你说咱该收这么一大笔钱吗?”曙笑华安慰老人说:“这是大家对你的敬意和孝心,就当是自己孩子给的,没关系。”老人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那我就收下,寄给那些需要的孩子。”
病重住院还惦记着那些孩子
2013年8月底,曙笑华接到村里村民的电话,告知老人病危了。接到消息后,她赶到招远市人民医院。等老人的情况稳定些,她把老人接到烟台福盛老年公寓,在公寓护工们悉心照料下,老人恢复得很快,并在福盛老年公寓度过了自己90岁的生日。几个月后,招远一家养老院把老人接过去照料。2015年10月,老人生日的时候,曙笑华再次来到招远给老人庆生,老人笑着跟曙笑华聊了几句后,就没有力气说话了,但仍然惦记着那些孩子们。“半个月前,我收到老人住院的消息,那时候还祈祷着老人能顺利度过猴年的春节,还想着去陪老人吃饺子看春晚,谁知,老人竟匆忙地走了。”曙笑华难过地说。“18日一早我就去招远,送老人最后一程。”曙笑华称,刘盛兰老人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无数寒门学子送去了温暖;他曾用自己微薄的拾荒收入,给孩子们送去了上学的信心。他的大爱,源于他那颗金子般的善心。
新闻推荐
川里林家村,位于招远市区东北16.5公里的张星镇,地处海拔350多米的凤凰山南麓,临河而居。明万历年间,林姓由老翅林家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川河谷,故得名。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