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招远新闻 > 正文

致敬刘盛兰,变感动为行动

来源:烟台晚报 2016-08-18 13:01   https://www.yybnet.net/

昨日凌晨5时30分,曾获得“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因高龄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招远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3岁。

拾荒助学20年,累计捐资十几万元,先后资助100多个孩子,资助对象遍及全国,20载不知肉味、不添新衣,穿的是破烂堆里挑出来的衣服和鞋子……刘盛兰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在烟台是街谈巷议,妇孺皆知。老人的事迹传遍全国,令亿万国人为之感动。(见本报今日A05-A13、A24版)

近20年不求点滴索取、无私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源于老人“我有一碗饭,别人没有,我也给他半碗”的朴素善心。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刘盛兰节衣缩食、家徒四壁,却将孩子们写来的成摞信件视为至宝。他生病期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学习,一直隐瞒病情……刘盛兰老人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和无私的行动,堆积起一座令人敬仰的道德高地,谱写出一曲壮丽的生命赞歌。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正如“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小组给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词所言,在为老人朴素却绝不平凡的一生“点赞”之余,我们是否应当有更加理性的思考?我们是否能够将这份感动和赞颂的激情化为日常的行动?

生于人世间,小到街头巷尾的“扶不扶”,大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我们总要不时面对道德与良心的自我拷问,总要不时在“与人为善”的抉择中进退维谷。不少人的抉择发于感动,止于口舌,善举所能覆盖的半径不外自己、家人和朋友。“还有很多孩子吃不起饭”、“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这样的话,我们或许也在不时念叨,但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时,没钱、没时间、没心情、没能力……类似的理由俯拾皆是。面对刘盛兰老人,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个勉强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村耄耋老翁,是否有比我们更优越的条件?我们该不该自惭形秽?

每个人都是社会整体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在赞颂高尚、歌唱美好之时,不应该回避自己的道德担当。“爱人者,人恒爱之”,那些超越个人私利,彰显人间大爱之人必然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德,变感动为行动,让爱心、互助的薪火代代相传,超越感动、多一份日常的助人行动和朴素的善念,这当是每个人理性的反思和有力的应答。超越感动,回归行动,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爱心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每一个平凡的助人行动都是对社会风气的涤荡和正能量的弘扬;每一个平凡的善念都是普通人心中的不绝坚守和坚定信仰。选择成为下一个刘盛兰,任何时候开始都“犹未晚也”。

本报评论员

杨健

新闻推荐

学外地拜“车神”引来矛盾, 派出所民警调解邻居双方握手言和

本报讯(YMG记者何晓波通讯员赵晓雷)“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这话还真有道理。正月初二,在招远市泉山办事处某村的两户邻居就因为烧香祭拜“车神”而发生...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致敬刘盛兰,变感动为行动)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