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希刚 通讯员 黄瑞强
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他,却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军人本色和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
转业30余载,一如既往地关心党的事业、支持军队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热心公益事业。
民政部“和谐军休家庭”、“市级和谐家庭”、“美好家庭”一项项荣誉彰显了他转业后的不平凡人生。
他就是全国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市民政局军休所军休干部赵雨亭。
以所为家他永远走在最前面
作为一名军队离休干部,赵雨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步入军休所的那一天起,以所为家,带头支持军休所的发展,赢得了军休干部和家属、遗属的爱戴和尊敬。他经常组织军休干部为军休所工作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提出的多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一直延续至今。比如,针对部分老同志无儿无女,他提出,要给老同志过生日。此想法一经提出,就被采纳,到如今,给每一位军休干部过生日已经成为军休所一项雷打不动的制度。
2003年军休所新建了办公楼,卫生室设在了三楼,由于多数军休干部年龄偏大,还有一些伤残人员,行动不是很方便,上下楼成了大问题,他及时向所里反映此情况,所里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了研究,将卫生室重新设在军休干部宿舍楼院内的5间平房,极大地方便了军休干部看病治疗的问题。三十多年来,赵雨亭就像军休所与军休干部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既为军休干部解难又为军休所分忧,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作用,为军休所的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奉献爱心他不甘人后
赵雨亭一家对国家、党和军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全家15口人,就有9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和我的儿女们都是党和军队培养成长的,我要把党恩和军队培养之情,永远铭记在心中,永远跟党走,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赵雨亭时常教育子女说:“有国才有家,国兴家才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赵雨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遭受的苦难时刻牵动着赵雨亭的心,他得知消息后,也马上行动起来,主动向党组织交纳了一笔1000元的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我个人能力有限,钱不多,但希望能温暖到灾区人民的心,心暖了才有希望。”2011年当他领到被评为全国和谐军休家庭奖励的1000元钱时,立刻将这1000元钱捐给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儿童,在他的带动下,儿女们也参与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去,为这位患儿送去了钱物。所里倡导军休干部为贫困山区困难家庭进行捐款时,他总是率先捐款、捐物。2014年12月30日,在从新闻媒体中得知辛庄镇朱家沟村村民贾德玉因家庭变故导致生活困难,致使双胞胎女儿大学生活陷入窘境的这个消息后,他立即从自己的津贴补贴中拿出1万元现金,安排子女通过银行将这笔钱汇到了贾德玉的账户上,解决了两个孩子的上学生活费难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赵雨亭率先在军休所发起帮扶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活动,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钱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起军休干部献爱心、送温暖制度,成为莱芜市和谐军休家园的一道靓丽风景。参加过莱芜战役的赵雨亭,在全市举办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心连心、“红色旅游”等活动中,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莱芜战役、宣传莱芜人民,用莱芜现在的面貌与过去对比,以此来教育下一代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军休干部的崇高形象也深入人心。
情牵战友他们共叙军旅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每个和赵雨亭做过邻居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多年来,他和每位邻居互敬互帮,楼上楼下谁家有个难处,只要他知道了,总是主动帮忙。
在赵雨亭家里,摆放着一幅照片,照片中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位是他自己,而另一位叫张信元。战争年代,两位老人在一个战壕里打过仗,现如今,两位老人都回到了莱芜,并且住对门。由于张老没了老伴,腰上也不吃劲,赵雨亭和老伴就主动承担起打扫楼道卫生的责任。平常家里包水饺什么的都给张老送过去,有时候,张老孩子来看望带的东西,张老也不忘给老两口准备一份。“战争年代情,和平年代续”战友之情在这琐事之间不断升华。
夕阳余晖分外红。赵雨亭以实际行动在广大军休干部群众中间树立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一名老军人、老党员的高风亮节。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张茜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市环...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