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不尝肉味,不添新衣,“吝啬”到连馒头都舍不得买,却慷慨将拾荒钱攒下的10多万全捐给100多个贫困学子,92岁的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倍受感动。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一种“死理”———自己穷过,知道贫穷的滋味,所以即使拾荒也要帮助那些贫困学生。(详见今日本报A03-05版)
这,就是刘盛兰老人的逻辑,也正是他可爱和伟大之处。获得央视“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印证的也恰恰是他这种从平凡中写就的伟大。作为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让千万观众在感动之中精神上得到洗礼。不得不说,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举动,很好地契合了《感动中国》所传达的精神坐标,也让老人可敬的“认死理”的境界更好传播开来,让除烟台之外的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体会到这种充满张力的真诚。
我穷过,所以我要帮助穷人;我能吃上饭,所以我吃不上肉也没关系,省下的钱能帮一个是一个;帮他们我是应该的,我不图他们回报。这样的“认死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拾荒老人金子般的心,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初衷坚实而有力量,来自平凡却远远超越平凡。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捐献拾荒得来的微薄收入,这样的“认死理”,严重“委屈”了自己,“吝啬”了自己,因而更加感人,弥足珍贵。这样的“认死理”,透露出了朴素动人的价值观,既像一面镜子,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又像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温暖别人,温暖大地。
刘盛兰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其实没做什么,一辈子穷命,这么些年过去了,许多人其实也在关心我,谢谢他们。“穷命”和“谢谢”两个词,折射的不仅是老人的感恩之心,更有最实在最质朴的回馈。实际上,老人已经做得足够多足够好了,可他还是觉得不够,反而对别人的滴水之恩深记心间,这样的老人不感动中国,还有什么能感动中国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快乐的境界。从刘盛兰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爱,感受到了他体会到的快乐,也深深为他的这种助人为乐的“认死理”精神折服。要知道,助人是不分力量大小不分高低贵贱的,帮人也是不分地域不分时间不分行业的,关键是做了什么,伸出援手了没有,而不是说了什么,说了多少。
歌曲《真心英雄》中有一句唱得特别好———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这句歌词,送给刘盛兰老人一样的好心人正合适。他们源自平凡,却超越平凡,他们伸出的援手和执着的那一抹坚守,是所有人们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感动中国,感动你我。姜春康
新闻推荐
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唐寨信李建全市胶东革命史料征集工作会议后,招远市广泛宣传发动,迅速启动革命史料征集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胶东红色文化”革命史...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