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辛庄镇孟各庄村,隐藏着大片兴建于清末民初时期的院落,这些院落建筑考究,百年之前便已大量使用钢筋水泥和瓷砖,个别院落还建造了暗室、暗门和用于防卫的枪支射击口,历经百年仍然固若金汤。这是怎样的一个古村落?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传奇呢?昨日,YMG记者专程赶到孟各庄实地探访,当这群百年建筑的坚固与考究浮在眼前时,不禁令人称奇。
YMG记者徐立业通讯员陈菲菲摄影报道
》》百年前的“洋灰胡同”
从招远城区沿着宽阔崭新的柏油路往西北方向驱车大约40分钟,拐入右侧一条乡间小路,再走一会儿,便会抵达孟各庄。远远望去,孟各庄非常有历史穿越感,村东部全是青石青瓦的老院落,而村西部则全是红瓦白墙的新农村。
那些老建筑,就是记者此行探访的对象。
孟各庄的村主任客串起记者的向导。在大片古建筑中走街串巷,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了百年之前。七拐八拐之后,村主任把记者带到了一个狭长的胡同前。村主任介绍说,这条胡同是保存最为完整、改变最小的一条胡同,胡同两侧的建筑也是村里古建筑中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记者看到,胡同两侧全是高墙大院,檐角青瓦高挑;正房的山墙不是青砖,而是青石;院墙由青砖砌成,高约4米左右;大门也是老门道,青瓦翘檐。
村里的刘星魁老人介绍说:“你看这面墙,是花岗岩毛石砌起来的,但不是由规整的方块垒起,而是每块石头都是六边形,毛石之间用灰勾缝,形状很像老虎毛皮上的斑纹,所以叫虎皮墙。听说是当年北京流行的样式。”
村主任提醒记者留意胡同路面,“路面上的水泥,是100多年以前的,中间残破的部分,是前几年村里安自来水管,为了埋水管才砸的。当初这条胡同被称为‘洋灰胡同\’。”村里人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往该村的国有粮库送公粮的外乡人,都慕名到洋灰胡同观赏这些宅第,看后皆赞不绝口。
》》老宅子用瓷砖钢筋造
在“洋灰胡同”的一扇紧锁的大门前,村主任拿出电话联系到主人,不一会儿,47岁的刘敬立便匆匆赶了回来。刘敬立已在这个院子里居住10多年了。开门后,记者发现,历经百年之后,厚重的木门上原来的油漆已经变得斑驳,有的地方都已露出了原木的颜色。大门一开,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贴着花瓷砖的影壁,瓷砖颜色、图案构造与当下农村影壁十分相似。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直至现在,这种影壁构造也十分常见于中国农村大院。“你看影壁上这些瓷砖,当初一建起来就这样,一百多年了都,还这么鲜亮,质量多好!”刘敬立介绍说,“当初这样的瓷砖中国不能生产,听说都是日本货。”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招远市黄金文化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张丕基的认同,张丕基长期热衷于招远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有招远文化“活字典”之称。
刘敬立所住的这个院子,总体看上去,这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但是与传统的四合院不同的是,这座100年以前的老院子,竟然已经把东边的偏房盖成了平顶房!东厢房北边的山墙上,被掏出了一个洞,在掏过的墙面上,露出了直径大约2厘米粗的钢筋。刘敬立说,这些钢筋也是当初盖房子时的建材之一。
》》院落有射击口和暗门
从刘敬立家出来,沿着洋灰胡同往南走,经过胡同最东南角的一个院落时,村主任提醒记者留意这家院落正房后面的小暗门和院墙上的射击口。
记者看到,有别于一般农村的正房,这家正房,在房子后墙的西北角处,开了一个“小窗户”,村主任介绍说,这其实是当初这家主人盖房时留下的小暗门。院子大门朝南,在大门西侧院墙的一块石头上,记者看到了两个小洞口,并排在一起,看上去像古院落里的拴马石,但又很不一样,村主任介绍说,这是射击口,里面能往外射击,但外面却很难向里面射击。“这个射击口,和你刚才看见的小暗门,其实是相通的。这个院子的西厢房下面是个地下室,被往下挖了很多,里面有暗道,连着射击口和小暗门。”村里老人说。
》》房子背后藏着故事
这些房子尽管历时百年,但仍然固若金汤。刘敬立说,前几年村里安自来水,他需要在北屋的地面上砸开一块地面,掏出一个洞来,“这么小一个洞,我撅着屁股砸了半天,一点都砸不动,一大锤下去,一个白点儿!建筑质量可见一斑。”村主任介绍说,村里这一大片古建筑,都是当年村里刘姓人家发家后回来建造的,虽然都由刘姓人建造,但却分属两家人,而这两家又有一定的联系。村里人分别叫他们大书铺和二书铺。村史记载,当初大书铺和二书铺合计修建了仿北京四合院式住宅120余间。
这些传世古宅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除了这些古宅,大书铺和二书铺还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请看下期(4月27日十字街周刊)报道。
新闻推荐
“桦林”送给她漂亮的电脑, 还给安装了宽带,骨癌晚期女孩李玥杰圆了生命中最后的梦想
生命是宝贵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关心,有些脆弱的生命更需要我们去关怀。招远齐山镇梁家村14岁女孩儿李玥杰患骨癌已到晚期,晨报报道后,连日来,玥杰的遭遇引...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