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招远新闻 > 正文

移民十年情切切且把此乡比故乡招远三峡移民:, 中秋糍粑赛月饼, 移民整十年乡俗仍未改

来源:烟台晚报 2011-09-12 04:55   https://www.yybnet.net/

9日,还没到中秋节,三峡移民就开始准备他们每逢中秋的必需品———糍粑。糍粑是重庆人的土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糯米糕。上午10时许,记者驱车赶到招远市开发区孙家大沟村李光华家里,了解三峡移民过中秋的风俗习惯。在孙家大沟村村头,记者通过几位大娘打听村中是否有三峡移民。村民刘大娘告诉记者:“我们村就有两户,其中一户李光华可出名了,一身擀面条的好手艺,方圆十几里无人不晓。就在前面不远,我给你带路。”

从村东头进入,向南走百十米远,记者打眼看去,一排排晾晒在竹竿上的面条整齐地摆放在屋前,这就应该是李光华家了。在晾晒的面条旁边,一盆火红的辣椒甚是抢眼,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肯定就是三峡移民家,不然即使是特别爱吃辣椒的人家也不会准备这么多的。

一位干瘦的老人抬着3根竹竿挂着的面条走出大门。“小伙子要压面条吗?”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重庆口音。说明来意,老人热情地将记者邀请进家门,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屋内赶制面条。老人名叫李顺心,这对夫妇是他的儿子儿媳,儿子就是远近闻名的李光华。

李光华起身拿来板凳给记者,“快坐,快坐……”李光华连忙说道。“哎呦,到今年8月14日,我们来招远已整整有十年了,这一眨眼可真快啊!快到中秋节了,挺想老家的。”记者问起李光华,为何他压的面条如此出名?李光华给记者讲起了他干这行的初衷。

“原来在老家就干过压面条,移民来之后就想着找个事情做。后来在附近买面条吃,发现北方这么好的面粉怎么压出来的面条会很软,不筋斗。当时就萌发干老本行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村里不少邻居都来我这里买面条,或者是送面粉来加工面条。”李光华说起自己的买卖头头是道。

记者看到,在院子里堆放了大约2000斤面粉,这都是附近村民送来加工的。“每天能加工300到400

斤左右,现在供不应求,生意算不错。”李光华自信从容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正说着话,一位开车前来取面的孙大姐进了屋,“他家的面条确实不错,面

条筋斗,就是放到第二顿吃起来也挺好的,这手艺让人佩服。”

乡思纵在怀新家百般好

中秋吃糍粑辣椒款宾客

李光华家中一共八口人,父亲母亲、岳父岳母、一儿一女都迁到了招远。李光华的儿子现在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女儿在成都上学,都挺出息。

“过中秋节他们两人都回不来,时间比较短,来回路费也要花很多,所以一般都是打个电话回来报平安。”李光华告诉记者。

“在你们老家重庆忠县过节有什么习俗?现在过中秋节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记者问道。

“这个风俗来了招远后,十年都没有变,我们每家过中秋都要吃糍粑,这糍粑是我们的方言,就是俗称的糯米糕。”李光华说起家乡的风俗顿时精神起来。在重庆,中秋节打糍粑是每家每户的传统,并且在一些地方还有打糍粑大赛呢。

每到中秋节,家中妇女准备糯米蒸饭,男性准备一个用石头做的大雷钵,还有一根长长的两头大中间细的木棒。然后将蒸饭倒进石钵里,趁热用木棒敲打蒸饭,需要打很长时间,才能将米打成黏糊糊的团,这就是糍粑了。等打好之后,盛出来放入碗内撒上芝麻面花生酱等,香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现在没有那些打糍粑的工具了,我们就到超市去买糯米放入高压锅内蒸,一样吃,虽然味道和老家打出来的有点差别,但是,我知道所有的移民每家每户都要吃的,这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传承下来了。”李光华告诉记者。

在院门外,记者看到一片菜地,种满辣椒、韭菜、玉米、丝瓜等各种蔬菜。“这些菜供我们家足够了,这辣椒和小韭菜是我从重庆带来的种子,这边没有,味道可是不一样啊!来小伙子,你尝尝这辣椒怎么样?”李光华说着将一个晒干的红辣椒递给记者。记者轻轻咬下一口,火辣辣的感觉逼得眼泪直往外流。“我们吃起来就比较正常啦!不会感觉很辣。”说着李光华大口地咬起辣椒来。

正如这火红的辣椒,李光华一家用热情感染着每位前来的顾客,自家红红火火的小日子也是越过越有滋味。

记者随后来到李光华家南面的何兴培老人家中,“都是一个乡镇来的,现在

就和自家亲戚一样。”今年已有84岁高龄的何兴培老人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何兴培老人的老家也是重庆市忠县,家中有兄弟5人,13岁他就开始出去讨生活。1949年,他参了军,参加过抗美援朝,1962年退伍后回到老家。今年他已84岁,移民到招远已整十年。

“毕竟这个岁数了,不想老家那是假话。特别是到了中秋,特别想和故乡人拉拉家常。”何兴培老人说话间透出一丝乡愁。

现在,两个儿子儿媳、一个孙女和何兴培老人住在一起,小孙女现在已经上了初中,记者看到家中挂满了三好学生的奖状。“学习还可以。”母亲谦虚

地告诉记者。

正说话间,老人拿出中午要吃的饭,放入锅中加热,有烤鸭、米饭、稀粥等。“这几天政府给我们送来了过节的东西,一只鸭子、两个火腿、两袋饼、80元钱的购物票,还有600元钱现金。每逢过春节,每人还给100元过节费、60岁以上老人给300元,挺好的。”何兴培老人告诉记者。何兴培老人拿出旱烟袋,点上买来的散烟叶抽起来。抽上土烟,老人起身从床头拿出来抗美援朝时期保留的毛巾和瓷缸。让记者没想到的是,时隔50多年,“将革命进行到底”几个红字印在雪白的毛巾上,丝毫看不出发黄褪色的印记。

有一丝丝乡愁,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在政府给我的钱够花了,我挺满足的。只要小孙女学习好就行,下一代才是社会的未来嘛!”何兴培老人说。YMG记者史崇胤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派出所长的“平安经”

本报讯(YMG记者史崇胤通讯员姜坤莫松)他上任时间不长,辖区刑事发案率大幅下降;他把真情融入百姓心中,一年来辖区未发生一起信访和投诉案件;他没有豪言壮语,...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移民十年情切切且把此乡比故乡招远三峡移民:, 中秋糍粑赛月饼, 移民整十年乡俗仍未改)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