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苏丹徒人严保庸,字伯常,号问樵,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十三年(1833年)授山东栖霞知县。
严保庸笃志好学,尤擅长杂剧创作,兼工绘画书法。相比于政声,严保庸的才名更为时人所知,他先后著有《红楼新曲》《同心言》《盂兰梦》等剧本,演出后“风行都下”。
严保庸还善作对联,就如上任栖霞后,他曾撰题一联于县衙大堂之上,联语为:
暗室中自有鬼神,倘鉴余少昧天良,甘为一钱誓死;
公堂上谁非父母,最怜尔难宽国法,苦从三木求生。
在官署悬挂对联,据称始于宋代,至明清两代风气更甚。这种“官联”是中国传统楹联文化的一部分。“官联”乃官员表明自己的心迹、抱负、愿望的载体,内容多是惩腐兴廉、除恶彰善、勤谨为国、秉公为民等,严保庸的这副“自题栖霞县署大堂联”亦如此。
这副对联的内容很明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有鬼神存在,倘若发现我有违背良心之举,甘愿为收受一钱私利而死;公堂之上谁不是为人父母,最可怜你们难以得到国法的宽恕,苦于从三木中寻求生存。
上联“暗室中自有鬼神”乃用汉代“四知太守”杨震的典故,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一言拒绝了别人的贿赂。上联“甘为一钱誓死”,让人想起了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有“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的壮语。下联“苦从三木求生”,所谓“三木”为古代架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皆为木制。这副对联上联鞭策自己,下联警诫他人,官员自守清廉,百姓免于刑狱,则政风和畅,天下太平。
清代学者梁章钜编撰的《楹联续话》中收录有严保庸的对联数十副,其中在卷二中,对于严保庸的这副“自题栖霞县署大堂联”有介绍,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这副联的来历。
原来严保庸在栖霞做官时,“每奉家君子手谕,谆谆以立身居官为勖”,父亲曾赐给他一副对联,严保庸“受而谨书之,悬之厅事,朝夕自勉”。严保庸觉得这副对联意思很好,为推广其意,自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栖霞县署大堂上,也就是上面介绍的对联。
那么,严保庸父亲的那副对联是什么呢?《楹联续话》中也有记录,此联如下:
职在地方,但无忘该管地方,即为尽职;
民呼父母,倘难对自家父母,何以临民。
严父此联通俗易懂:在地方任职,要不忘应该管理的地方事务,如此便可称尽职;百姓称呼你为“父母官”,但如果你的所作所为难以面对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面对人民呢。这是一个父亲对为官的儿子要尽忠职守的教诲。而严保庸自题的县衙联,也当是在领悟了父亲的用心后,既是向父亲保证,也是向世人表明,作为一个地方官员,自己有秉公无私、为民分忧的决心。
史载严保庸在栖霞两年,“为政颇有政绩”。道光十五年(1835年),严保庸丁忧回乡,从此长居故里,一心著述传艺。(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新闻推荐
于振英、季晓真、武春香、季秀娥、季传喜、季传运、季琳:本院受理原告阚艳梅、季勇良诉你继承纠纷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