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刘晋
烧灰制碱水,最爱大黄米
提起端午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吃粽子,所以粽子总是商家必争之地。今年也不例外,大型超市、街边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粽子。记者发现,作为商品的粽子早已跳出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口味上有甜有咸,形状上方菱不一,价格上相差悬殊。不过对于民俗专家、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兰玲来说,最有味道的粽子还得自己包,尤其是胶东地区独有的“灰汤粽子”。“其实,这种粽子在栖霞、蓬莱、招远、牟平、乳山一带曾经很盛行。近些年有些少见了,可能与做起来比较麻烦复杂有关。”她说:“小时候,与母亲同辈的人,一到五月便三五成群地到芦苇塘采摘苇叶,回来便用细绳捆成一捆捆,然后放在清水盆里浸泡。浸泡的清水一天一换,之后晾干收藏,只待端午节时包粽子用。”在端午节前一天,人们会一早便到山坡或堤堰上拔些山胡蕉、山茶叶回来,放上些预先收集晾干的石菖蒲,然后去村头烧成灰。燃烧时,老远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敏感的蚊虫闻此味便避而远之了。待燃尽成灰之后,便用净布将灰包好,放入一个瓷缸,慢慢倒进水,待清水逐渐由浅灰色变成深褐色时,再过滤一次,便制成农家特制的碱水。兰玲说,过去胶东几乎所有的家庭主妇都会包这种特制的灰汤粽子,不仅蕴含着异香的味道,还包含着驱邪避灾的意义。除了灰汤粽子,传统胶东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粽子叫做角黍,用大黄米(黍米)包制,虽然城市中难得一见,但很多农村还保留了用单一大黄米做粽子的习俗。
黄色剪纸贴门槛
在胶东传统习俗中,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我们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母就会用五色彩线绑在我的手上,再在身上带上香包,祈求平安。”兰玲说,根据胶东民间习俗,端午节这天不搞祭祀活动,只有民间祈福。“五色彩线也叫做长命线,系绳子的时候禁忌孩子开口说话,五色线也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水里,意味着将水中的瘟疫、疾病冲走。”兰玲解释说,过去民间少医缺药,特别是小孩抵抗力差,端午节其实是告诉人们已进入盛夏时节,要注意防暑防病,驱瘟避邪,特别是五毒的侵害。“在农村,还有人用黄布制作成猴子、孙悟空,挂在门上辟邪;用五彩丝线扎制成非常小的笤帚、炊帚,给小女孩挂在衣服的扣眼里。”有些地方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在蓬莱、龙口、长岛等地称五月初一为小端午,需要在大门门槛上贴一对用黄纸剪的牛。”兰玲告诉记者,五月初五,称大端午,一些地区还在门窗上贴剪五毒图剪纸或贴艾虎、葫芦、黄牛、桃、狮、鸡等剪纸,这些民俗意象在民间都有辟邪之功。
插艾挂桃枝,露水洗眼睛
端午节在烟台有插艾、把麦、挂桃枝的传统习俗,人们将其搁在门楣之上,意去百病、避邪。其实,众多端午活动中,“抹露水”曾经是最重要的一项。端午节一大早,大人们便把孩子叫醒,一起奔向野外的麦田。这时的麦子都已经秀穗灌浆,大人们用毛巾小心翼翼、翻来覆去地在小麦或青草梢头拉来拉去,不一会儿,毛巾就湿漉漉的,像在水中浸泡过一样。大人先用被露水浸湿的毛巾给孩子擦手、擦脸。在洗擦的过程,特别注意眼睛和耳朵的部位,擦洗得特别仔细和干净。老人说,端午这天,在太阳没出山之前,用天降的甘露洗过脸后,孩子年内不仅不会生病,还会变得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不仅孩子们擦洗,大人也要擦洗。最后,大人们还要把浸湿的毛巾带回家中,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或孩子擦脸、双臂和脖颈,说是“端午的露水仙人的药,擦擦洗洗不生疮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全应)昨天,是第十五个世界献血者日。林海峰专程从栖霞来到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他说“作为卫生系统工作...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