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栎树
于七(资料图片)
麻栎树(摘自《树魂》)
凌道扬(左)和康有为(资料图片)
崂山棋盘石景区的华严寺,是崂山风景区的主要寺院,始建于顺治九年(1653年),寺院内外分布着各种古树,树种有流苏、麻栎、石榴、大叶朴、杏、梨、木瓜、枣、辛夷、小叶朴、银杏、枫杨、赤松、楸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麻栎树,在中国北方的庙园林中,应用麻栎树种作为庙殿周围绿化配置树种的仅此一处。这不是在寺庙园林树种运用上的一种有意突破,而是一段历史事件和政治原因所致,这片麻栎的形成与崂山华严寺第二代方丈善和大师的生平活动密切相关。
善和大师的法名为寂澈,法号为善和,出家前俗姓于,名乐吾,字孟熹,山东栖霞唐家泊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13岁时拜从沧洲流落到栖霞的武师胡登选为师学习武术,23岁考中武举人,因当时正值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于是广泛交结了大批绿林人士,因其豪侠仗义,绿林人士亲切地以其在族辈中的排行称他为“于七”。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攻入山东半岛,“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农民抵抗运动。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以县衙清兵到唐家泊勒索财物为导火线,引发了一场农民与官府之间的斗争,清朝登州知府张尚贤采取了收买拉拢政策,给于乐吾授七品把总头衔,使于乐吾的大批绿林朋友离心而去,后在一些有头脑的朋友劝导下,于乐吾认清了官府的阴谋,向绿林朋友谢罪后埋头在家。但清政府的残暴政策并未改变,农民同官府的斗争日趋尖锐。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小规模的斗争渐渐发展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胶东农民起义,于乐吾就是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首领。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势力遍及栖霞、莱阳、海阳、福山、文登、平度、即墨等地,一度攻占了宁海州(现牟平县),杀死知州刘文淇,引起了清廷极大的震恐。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紧急调动济南抚院大军数万人围攻起义军的根据地牙山,义军占据有利地形与官兵周旋。清康熙七年(1662年)初春,清军调集所有大炮猛烈轰击义军阵地并向义军发起最后攻击,义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官兵殊死搏斗,最后全军浴血殉难。使清政府不能理解的是,于乐吾竟奇迹般地逃了出来,为此,清政府还斩杀了两名大将。在一个大雪封地的黑夜,于乐吾逃到崂山华严寺。
华严寺原是明代御使黄宗昌的儿子黄坦出资,由即墨城准提庵的慈沾大师建的庙宇,黄氏原为明代遗臣,对清政府统治抱有反对倾向,与胶东各地绿林人物都有秘密交往,慈沾大师与黄氏交往颇深,自然与绿林英雄们也有较深的关系。慈沾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于乐吾,为其削发,并以沸水将他的脸烫伤,对外宣称此僧患了麻疯病。清军由于确实无法辨认面貌,二怕染上天花病,简单搜索后迅速离去。于乐吾因此躲过了一劫,即以寂澈的法名出家在华严寺为僧。
慈沾大师圆寂后,寂澈接任崂山华严寺第二代方丈,法号为善和。出家后的善和,念念不忘反清,在庙内精研武术击技,创出了中华武术中的独家拳术——螳螂拳,为发展中华武术做了很大贡献。他把拳法教给寺里的僧人,也传给俗家弟子,为了不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托名此拳为王郎所传,之所以称王郎,意为不服清政府统治而独立称王之人。
善和继任方丈后,经常有绿林人士到华严寺拜访当年的首领,为了表示他们不屈的决心,凡到华严寺看望于七的人,都在寺周围栽麻栎树一株,久而久之,使这里形成了一片麻栎树林,麻栎在青岛地区又称为“柞树”,胶东方言中把造反念成“作(音zuo)反”,故取谐音以明志。
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善和大师113岁时无疾圆寂,藏骨塔仍在寺院。后来,海内外武术界螳螂拳门派的人士纷纷至华严寺认祖归宗,拜祭这位民族英雄,而这一群麻栎古树,则向人们叙述着一段英勇壮烈的历史故事,它们高大的株干,正是中华民族正气凌云的象征。
太清宫里的蒲松龄像。
朋友圈
山茶花
两名士“捧红”常青树
现在,这里除了康有为故居的名称之外,人们还将其称为“天游园”。天游园之名,来自于他的书房——天游堂之名。据说,由于康家居住人口太多,还将原总督副官的马厩改建为二层房居住。事实上,康有为本人并不在此常住,由于他忙于在上海办学,因此每年只在此短暂居住。而在康有为故居就有一棵银杏树,据说是他亲自种植,被称为康有为青之树。
康有为故居的对面,有一个并不太起眼的院子,这里是福山支路6号宋春舫故居。宋春舫是上世纪初有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是青岛曾经的万国疗养院的开办者,有人将他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1924年,宋春舫堕马伤肺,后来又患上了肺结核病。在当时,肺结核是不治之症,需在环境优雅之所静养,宋春舫遂辞去教职到青岛疗养。1931年,宋春舫“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褐木庐”之名,是英文“Cormora”的音译,据说源于宋春舫最喜爱的三位西方戏剧家名字的首字,即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褐木庐藏书近万册,多是国外戏剧书刊,是宋春舫平生收集而来,很多是直接由国外带回来的。据说,许多在国外不易见到的珍本,在褐木庐都能找到。
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一直收藏中外戏剧史料和莎士比亚研究资料,并以此自矜。但梁实秋看过褐木庐后,却为宋春舫的收藏深深折服。在《书房》一文中,梁实秋对褐木庐深为叹绝,“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宋春舫故居,有一棵松树,还有五棵冬青,“就是这些古树名木,把凌道扬、康有为和宋春舫这三人串联了起来。”
张三丰(资料图片)
太清宫内的耐冬
崂山风景区内的各道教庙宇中,大部分殿院内都有山茶,这是青岛地区唯一能在隆冬季节露地开花的常绿树种,所以本地人习惯称其为“耐冬”,意思是说它能抵抗冬季的严寒。也有一部分山茶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开花稍晚,山民又称其为“耐春”,其实属同一树,并无多少差异。
山茶多生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野生分布的最北端就是青岛地区。明朝以前,青岛市区和崂山山中没有山茶,是明朝著名风尘侠道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栽到崂山后慢慢繁殖起来的。
张三丰,辽宁省懿州(今彰武)人,生于南宋淳佑丁末年(1247年),他自幼聪敏,但3岁时便双目失明,5岁时被龙门派道士云庵道长收为徒弟带去出家,云庵道长一面教他修道,一面医治眼疾,两年后复明。云庵道长在7年内将自己的全部学识传授给他后命其回家探母,回家不久适逢乡试,张三丰12岁便以品学兼优考中举人。但因他自幼修道,志不在宦海,遂弃家云游,另访高师,13岁时第一次来到崂山,洞居10年后离去。张三丰一生在崂山驻修过三次,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第二次来崂山。明永乐二年(1404年)第三次到崂山。第三次来崂山时,他经常独自泛舟海上诸岛采药,见岛上山茶可爱,则从岛上移来栽植在山民苏现的庭院中,后又逐渐移栽和繁殖,先后移到太清宫三清殿院与三官殿院中。自此以后,各道院相继繁殖开来,成为崂山各道庙冬季观花的主要树种。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后两次来崂山,游览了崂山的山水景色,并先后在上清宫、太清宫、百福庵客居多时,在百福庵道长蒋青山陪同下拜祭过张三丰的衣履墓,共同创编了琴曲《云石风松》,这期间收集了崂山风情和道家传说,写成了《聊斋志异》中“劳山道士”、“香玉”等名篇和诗文。
蒲公看了上清宫院内的白牡丹和太清宫的山茶,一种洁白可爱,一种繁茂艳丽,创作激情油然而生,这一红一白的两种花在他笔下成为栩栩如生的花仙。
张三丰移植于太清宫的山茶,到蒲松龄来崂山时已近300年,正是山茶花进入繁花期,花季一到,所有的花朵都伸出绿叶的上面,红艳的花盖住了绿叶,远远看去,就像在绿树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红雪,因此《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的红衣花仙就有了一个雅名——绛雪,指红色的雪。太清宫的古山茶于是也有了目己独一无二的雅号。也许是海上仙山的仙气所致,崂山各道殿院内的山茶在花季中争奇斗艳,增添了景色和氛围,成为崂山冬季旅游的一大特色。《聊斋志异》列入世界文化宝库,花仙的名字也传向世界。
新闻推荐
3月12日,七星花园里,穿山东社区组织辖区党员、志愿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爱我家园,义务植树”的活动,让辖区单位筹资1万元购买的40多株树木全部在小区“安家落户”,让小区更优美。记者张苑通讯员夏改青...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