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庙会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过年逛庙会是烟台人传承至今的年俗之一。两米多长的大毛笔,镶嵌着十二生肖的“福”字,正宗的海阳大秧歌,气势非凡的蓬莱大杆号……近几年的烟台毓璜顶庙会上,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成了的“主角”。今年农历正月初九,毓璜顶庙会人声鼎沸。太乙剑坛附近,一场来自海阳留格庄镇的大秧歌正在上演,那特有的锣鼓声,让新春的祝福直抵人心。最抢镜的莫过于年轻的乐大夫,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带动着锣鼓队舞得起劲,引来叫好声阵阵。一位队员告诉记者,秧歌队成员都是村民,最小的队员才8岁,村里每年都组织大秧歌,为了在新春跳出最好的大秧歌,从入冬开始队员们就每天练习。大秧歌演罢,蓬莱大杆号吹响了,起源于渔家的大杆号吹出来的曲子气势非凡。随后,栖霞八卦鼓、龙口抬阁,栖霞秧歌舞《鹌子斗鳖》,精彩的演出轮番上演。“从早上一直站到中午,每一场演出都很精彩,在平时都很难看到。”芝罘区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非遗”果然令人耳目一新。烟台剪纸传承人衣培娟正在为市民展示生肖鸡的剪法,一把剪刀上下腾挪,气宇轩昂的大公鸡便出现在大家眼前。“你看那羽毛,感觉跟真的一样,风一吹还会动。”一位观众赞叹不已。衣培娟还将自己的得意作品摆放在展示区,集结了365个小“福”的福字,获得过全国金奖的孔雀,镶嵌着十二生肖的福字,独特的创意、灵巧的裁剪令人叹为观止。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内,还有棒槌花边、砂大碗、面磕子、中国结、草编、绒绣、毛笔、玉雕、花饽饽、钩针等30余个非遗项目,涵盖了烟台乃至胶东半岛的民俗精华,成为庙会期间的主角。随着时代的变迁,毓璜顶庙会的内容也由最初的进香祈福发展到休闲交流、观赏民俗风情等。烟台毓璜顶庙会从正月初五持续到正月初十,期间集中展示海阳大秧歌、胶东剪纸、胶东面塑、黄县抬阁等烟台一大批非遗项目,为民众献上丰盛的春节文化大餐。毓璜顶原名玉皇顶,因山上有玉皇庙而得名。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庙宇时由当地文人雅士倡议将山名改为“毓璜顶”,庙却依然是玉皇庙。玉皇庙始建于元代,经明清多次扩建,规模十分可观。庙会日在农历正月初九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生日,烟台人赶庙会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山下窄巷通道挤满了小商小贩,卖糖的、卖玻璃球的、卖针头线脑的,物细而摊密,烙饼菜汤朝天锅、福山大面三鲜汤,地方小吃展览成市。又有一种特别的习俗,每年的庙会上都必有几个卖蜡木杆子的地摊,几乎每个赶庙会的人,都要买上一根蜡木杆子。原本是为了登山作手杖,不知什么时候传说扶杖登高可以保生活平安,遂使平凡的蜡木杆子有了些神灵,提高了身价。现在,毓璜顶建成了一处可登山观海的公园,平时已没有多少庙堂气氛。但一到农历正月初九日,往昔的庙会场面就回到了毓璜顶上。这种变换的场景使游人感到分外新鲜,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在中国,庙会又称为山会,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在中国各地凡是供奉玉皇大帝神像的庙宇,都有人去赶庙会。烟台毓璜顶里也供奉了玉皇大帝的神像,所以也就有了每年正月初九的毓璜顶庙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时候,上香祈求神灵的保佑是赶庙会的主要内容。而发展至今,休闲娱乐,观赏民俗风情则成了赶庙会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民俗艺术剪纸也在烟台毓璜顶庙会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历史名人、喜庆的图案无不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球。庙会采用“放水养鱼”的模式,安排了海阳大秧歌、河北吴桥杂技、拉洋片等传统文化表演,还将面塑、糖人、焖子等民俗的也融入进来。YMG记者钟嘉琳
新闻推荐
栖霞夫妇连续6年做公益 累计志愿服务时间长达5000多个小时
在果都栖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夫妻二人都是“爱在栖霞”爱心志愿服务团队的首批义工,她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自2006年以来,夫妻俩累计志愿服务时间长达5000多个小时...
栖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