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五的上午,家住芝罘区三马路的77岁老人于爱萍正在家里忙着制作胶东地区的七夕必备品———巧果。大大小小的面团,经过模具的压制,很快变得漂亮起来。经过烘烤,香甜可口的巧果就做好了,家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其乐融融。说到七夕民俗,制作巧果是不少烟台人首先想到的。胶东有句农颜是“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意思是到了农历六月六田里的谷物开始秀穗,待到七月七颗粒已基本饱满,丰收在望。为了迎接丰收,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烙面果子的习俗。做法是用油、牛奶、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模子印成各种样式的面果子,然后在锅中烤烙。面果子形状大小不一,有圆的,有花、叶、桃等植物类的,有鱼、鸡、猫等动物类。面果子做好后用长线将其串在一起成长串,中间夹上苹果桃李等瓜果,尾部系上多色花布,挂在新高梁杆上供孩子们玩耍,或挂在墙壁为装饰品,或馈赠邻居孩子以示喜爱。栖霞西南部和招远东南部及莱阳西北部三县市交界处,一般在农历七月六日吃“火烧”(大和小的在锅里烤的面果子)。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宋太宗曾下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掖县、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除了制作巧果外,胶东地区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七夕拜七姐神”,指的是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用来祭祀织女。神话故事中,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郎,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传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的私语。从前民间小女有“生巧牙”集体吃“乞巧饭”,举行“请姐姐”等乞求活动,以求心灵手巧。入夜后,小女们各自拿着长串的预示丰收的小面果子,挂在井台边,围成一圈,圈中桌子上摆放上用各种豆子生成的嫩牙,俗称“巧牙”,请七仙女品尝并乞求传授手巧心灵。YMG记者钟嘉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刘颖白亚馨)李阁镇紧紧围绕“大美李阁”的核心思路,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