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栖霞市英灵山。这块占地760亩的陵园始建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是胶东地区的党、政、军、民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在胶东大地上的20850名烈士而修建的。烈士纪念堂共计展出了39位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踩着775个台阶,每走一段就会有一个英雄的故事:理琪烈士、王文烈士、李蔚川和蔡秀荣夫妇烈士……每一个烈士的故事都会让人震撼。
YMG记者衣文萍通讯员鞠明珠摄影报道
“烈士夫妻”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最近一段时间,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每天都会迎来一些接受红色教育的学员,他们学习的第一站就是———烈士纪念堂。烈士纪念堂2007年重新进行了改建,分成了缅怀厅、英烈厅和战史厅,共计展出了39位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其中第一位是张静源烈士。“张静源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1933年1月,张静源肩负着组建中共胶东特委的使命,着手组建中共胶东特委,并成为第一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1933年7月,莱阳中心县委成立,张静源为县委书记,后因党内分裂分子的陷害,牺牲时年仅32岁。”解说员解说到。解说员讲到烈士李蔚川和蔡秀荣夫妇时,不少学员的眼里都涌出了泪水。解说员说:“在敌人将要杀害蔡秀荣这位年仅22岁的年轻女干部时,将她拖至城东的玉米地意图下手,蔡秀荣怒斥敌人道:‘要杀就在外面的大道上杀,别糟蹋了百姓的庄稼’!敌人恼羞成怒,朝她的胸部、腹部连开数枪,蔡秀荣同她24岁的丈夫以及尚在孕育之中的下一代一起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775级台阶上的5716位烈士名字
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的身后,就是巍峨的英灵山。从事30多年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工作的侯洪明踩着熟悉的775个台阶,每经过一个烈士墓碑侯洪明都会待一会儿。终于到了山顶,他熟悉地抬头仰望矗立眼前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用沉默向镌刻在塔上的5716位烈士“行礼”。这是一个连声音都没有的“问候”,这是一个只有眼神才能读懂的“问候”。自侯洪明进入烈士陵园工作之日起,已经坚持了30多年。“好些烈士牺牲时只有二三十岁,没有他们驱敌保家园,哪里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侯洪明很认真地说。
在英灵山的山顶,除了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还有一个英雄的铜像,这个英雄就是任常伦。“任常伦的铜像,材料来源不同寻常,一部分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占区收购铜料,另一部分铜料来源就是胶东各界父老,有老人捐出自己的铜烟袋锅,儿童捐自己所捡来的子弹壳,新婚夫妇捐出他们的铜锁、铜勺,才有了我们眼前的这个英雄威武、高2米,重5000斤的铜像,我每次都会过来看一下,向英雄致敬。”
英灵山成胶东最有红色记忆的地方
说起烈士陵园的建设过程,就连选址都用很多工夫。为了给烈士物色一处理想的“青山”,建塔委员会可是颇费周折。
建塔非朝夕之事,选址更要精挑细选。时任建塔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林松踏遍了胶东周围的山头,觉得东面的灵山孑然耸立,山后有隘口与牙山余脉相连,尤其山色旖旎,气度不凡。的确,置身牙山山巅,眼前惟见云烟横流,耳畔只闻天风呼号。灵山坐北朝南,左右两条岭脉极为对称,向下舒缓延伸。山之前怀,甚是空旷,藏风聚气。山型如沙发,这让烈士们有了安歇之所。
5月1日,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挖土动工。石匠来自乳山、文登和荣成;马车调自莱阳、黄县;石料绕过山前运到西庄村,再沿缓坡拉上灵山;所用石块动辄几百斤,全部人力挪动垒砌……“烈士流血我流汗”,石匠们不辞辛苦,日夜不辍。终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就在这一天,纪念塔胜利竣工。960块花岗岩石砌就塔身,“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9个字记录下的不仅是一个个陌生的人名,还有他们身后的故事,和不屈的信仰。
新闻推荐
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王强邹进芝常明晨报讯栖霞市臧家庄镇郭家店村的残疾孩子郭璐,今年有了特教老师。每两个月特教老师都会到家进行一次康复指导、培训,...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