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厉智敏
隆冬时节,凌晨五点的烟台市蓬莱区灯火阑珊,城市还沉睡在冰天雪地之中。此时,登州街道三里沟村的主食加工厂内,却是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和面机的隆隆声传到了街巷。和往常的凌晨一样,该村“两委”的4名主要成员全部上阵,来到厂里和工人一起忙碌起来。“最近每天都有四五千个馒头的订单,活儿特别赶。”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晓东来不及说完话,就挽起袖子做起馒头。
村集体的加工厂,雇几个工人干活就行了,“两委”成员何必亲力亲为?“要想做出好馒头,自己首先要成为专家!主要现在订单多,人手紧张,我们自己就能顶个工,还能省下一份工钱!”郑晓东道出了初衷。在这里,十几个工人分工协作,经过和面、醒面、揉面等多道工序后,一屉屉馒头上了蒸箱,40多分钟后,清香扑鼻的馒头就出锅了。等到馒头晾凉、送上配送车,郑晓东和一位“两委”成员分头行动,赶往城区的代销点、发货点,进行送货和发货。上午9点半,两人送完货归来,厂里依然是忙得热火朝天,于是他们又撸起袖子干上了。
临近春节,该村馒头厂的业务量骤然增加,除本地26个代销点的正常供应外,还要给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订单客户发货,村“两委”成员和工人们忙得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最晚时一直干到深夜。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还需要坚持1个多月。每天下来,人人累得浑身酸痛,但个个劲头十足。“谁的身体都不是铁打的,但看到厂子生意越来越好,心里有劲儿!”郑晓东发自肺腑地说。
其实,起早睡晚为村里忙活,对三里沟村“两委”成员来说早已是常态。从2018年年初,党支部领办的馒头加工厂开张至今,4名“两委”成员人人都成了做面食的行家里手。他们在加工工艺上下功夫钻研,生产的馒头麦香十足、柔韧劲道,还原了很多人记忆中的“馒头味儿”。
为了让生产的馒头具有辨识度,他们为馒头定制了“古槐”标志,将村中文化资源与面食产品相结合,打造了三里沟馒头独有的“身份证”。为了拓宽销路,他们利用自己一切能利用的人脉关系,到外地进行推广,目前订单大客户已达20多个。2019年,馒头厂累计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2020年达到30多万元,小小馒头,成了该村的特色产业。
三里沟村被中心城区所辐射,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村中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又缺乏建设大项目的条件,长期以来未能找到发展路子。新的班子上任以来,立足区位优势,聚焦民俗文化资源,研究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定位,集中力量打造休闲农业和主食产业,以“小而精”的项目为突破口,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有了“馒头”这块致富“敲门砖”,该村种植养殖合作社顺利建成,重点打造生态采摘、民俗文化、高端民宿等农业旅游项目,走上了一条生态发展、产业振兴的富民强村路。2019年,该村村集体年收入40万元,村民收入年均增加6000元。“村里修了路,建了公园、广场,环境美得很!如今还有了自己的产业,未来很有奔头,俺们走路都带劲了!”该村村民姜仁之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新闻推荐
口腔健康周周谈:青少年口腔矫正宜早不宜迟 这20种儿童牙颌畸形12岁前必须处理
“12岁才能矫牙”的观念要转变9岁的小牧,下颌有点突出,近日妈妈带他到莱山口腔医院检查,正畸科初厚梅主任为孩子...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