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有林 冷永超
位于芝罘区解放路北首的烟台养正小学,已经走过120年的岁月了。校园内保留下来的两栋近百年的老教学楼,依然注视着南来北往的人们;斑驳的墙面上,像是书写着百年沧桑的历史,无声地讲述着这所学校的往事。
那么,养正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是何人在何年创办的呢?
说起养正小学的历史,就必须要介绍一下养正小学的创办者——梁浩池。
梁浩池(1862年-1907年),名礼贤,号浩池,字款昭,广东中山县唐家村人。由于旧时原属于香山县,故通常称为广东香山人。据《梁氏族谱》记载:“19世款昭公,号浩池,讳礼贤,系泽材公三子也。生于大清同治元年壬戍九月一日, 终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九月十一日辰时,享寿46岁。公客故烟台。生三子。”
梁浩池的幼年生活,现在已无法考证。但我们从已有的资料中可以获知,当梁浩池的四叔梁泽威1868年来烟台创业时,六岁的他正在家乡接受着家庭的熏陶和早期的西式教育。
1878年,16岁的梁浩池与哥哥由广州来到烟台。在叔叔梁泽威创办的顺泰商行里,他一面勤奋学习生意之道,一面协助叔叔打理生意。几年之后,梁浩池已成长成一位精明能干的生意人了。
顺泰商行起初主要经营进口五金制品以及供应外国商船到烟台以后所需要的部分生活用品。1900年,叔叔梁泽威去世,梁浩池开始掌管顺泰号商行,此时,顺泰号的生意已涉足房产、金融、工业、海内外贸易、航运等诸多领域,在烟台当地是实力雄厚的商行。顺泰商行位于繁华的朝阳街中部路西与原新关街交汇处,由于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1868年前后,人们就把原来的“新关街”改名为“顺泰街”了(现仍存)。
梁浩池在与外国人做生意时,常常感到国人无法与洋人抗衡,忧心于国家与自身的权利被洋人巧取豪夺。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大清国门,洋人对大清国的经济侵略也达到疯狂地步。国内本就薄弱的民族工业不堪一击,洋货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国货溃不成军。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落后的“重士抑商”的思想意识与价值体系。当时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国家及统治阶层也根本没有做好应对外来经济、文化入侵的准备,历朝历代秉承轻商、贱商的意识,因而导致缺乏对工商业人才的培养,国家工商业基础极为薄弱;教育体制也是以鼓励仕途为主,传授的都是《四书》《五经》,极少涉及经商之道。在这种国情下,如何抵御住外来经济的冲击呢?
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商业不发达,最首要的原因是未开商智。“我华之商,力薄资微,智短虑浅,既无学问,而又坚僻拘墟,以无学识之人与有学识者遇,其胜负可立决也”。“今之人才,动曰泰西以商战,不知实以学战也;商苟无学何以能战?学苟无会,何以教商?故今日之中国,以开学会为第一要旨。(《戊戌变法》)”因此,欲振兴商务,必“办学校、开商智”。
梁浩池与维新人物梁启超是同宗,有资料显示,梁浩池曾参与过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因而也深受其维新思想的影响。
梁浩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有着强烈的商业强国、教育救国的维新思想。他意识到,只有从教育入手,创办学校,“办学开智”,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国人的重商意识,才是解决国弱民贫的最好途径。
烟台开埠以来,境内相继开设了几所小学校,如会文书院、花边女子学堂、内地会小学等,但是这几座学校都是外国教会组织为了传教的需要在烟台开办的。而国人设立的私塾,教育理念、方式以及课程设置根本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梁浩池决意要在烟台投资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小学堂。
校址的选择让梁浩池费了一番心思。
东河(现解放路)以西位置寸土寸金,是密集的商业繁盛之区,不宜建校。此时,张裕公司已在大马路以北、东河以东建厂,张裕以北至三太爷庙之间尚有一块空地,此处南靠张裕公司、北邻三太爷庙、西临东河,时修有“张裕路”可南通北达,交通便利,东河之上还有木桥联通东西两岸。此地块为广仁堂所属地产,原为义地,因而价格不高,且北面还有大片的空地,可以作为学校后期发展的空间。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梁浩池与广仁堂签订了长期租地合同:花重金将张裕公司以北至三太爷庙一带土地租下,由梁浩池投资,在此处创办一所小学堂。计划建造校舍16楹,向社会招收学生200名。同年上报农工商部备案并获批准。
校址选定了,校名以及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是什么呢?
“养正”一词,来源于《易经》中的“童蒙养正”。“童蒙”就是对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养正”指培养各种优秀的品德。
梁浩池决定,这所学校的名字就叫“养正”!
我们现在无法得知梁浩池当年为他创办的这所学校取了“养正”这个名字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但是可以看出来,他对儿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十分看重的。
学校的性质是“义学”,这一点梁浩池早就有所考虑。他在经商的过程中,苦于经营人才的不足,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1897年,梁浩池与本埠绅商李伯轩、万霞如、李载之、孙绍襄等各自出资2000两银,创建了烟台英文学馆,聘请美国长老会牧师韦丰年任校长,专门教授英语专业,为社会培养商贸人才。他把两个侄子也送到该学校读书。但是,这所学校是专科学校,不是基础教育,学费较高,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进不了校门。为了让这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能早日上学读书,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开启智商,为社会提供有用之才,梁浩池决意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义学”。这意味着,梁浩池除了承担学校的所有办学经费外,凡是来学校报名上学的学生,其学费也完全由他承担。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没有查到当年办学的宗旨是什么,但是从梁浩池的以上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办学的初衷,那就是不遗余力地创办一所“启迪智慧、平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学校。
1900年,是养正小学的元年。这年10月,修建一新的“养正义学堂”正式开学!
开学伊始,学生报名踊跃,200个招生名额几天内便报满。梁浩池此番义举,引起烟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养正义学堂,是清末烟台境内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废私塾、兴学堂”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义学堂,在烟台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学堂成立以后,梁浩池亲任校长,高薪聘请本埠的高水平教师来学校任教,购置先进教学器材,开设语文、算数、自然、体育、英语、音乐等课程。闲暇之余,他坚持每周到学校亲授英语。梁浩池童年时曾在广州香山县附近的一所英文学校接受西方现代教育,学习过英语,这为他后来办学、经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深知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他要让养正义学堂的学生们都学会英语,为今后踏上社会打好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方法,他摈弃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方式,不是依靠死记硬背《三字经》《千字文》的方式来学习生字,而是根据清末时期著名学者、汉语拼音的首倡者卢戆章创制的切音发声方法来教学,这样一来,小学生就可以通过拼音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生字。这是我国汉语拼音较早期的应用事例。之后,他又结合日韩教学教材,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亲自编写了《切音捷法》一书,作为养正义学堂的教学课本广泛使用。
在这本书中的序言中,他写道:“余在烟台设立养正学堂已数年矣。常虑贫苦子弟不能久读六书, 难以遽通;又虑中国之中妇女学堂甚少,妇人女子难以识字解文,爰订正切法一书,以便初学。若尊其法而习之,子弟聪明者三月便能使用。愚鲁者一年也可精通,即妇人女子按法教之,一年工夫皆可写账看书;若作新闻纸小说等书,人人可看个个能知。试看日本无论贫富男女,皆能识字、皆能往来书札。夫日本之男女,其智慧岂能必皆过乎人?而维男与女无一不知书者,何也?盖小学以音韵为先,其教习音韵有捷法耳。余订切音捷法一书,与日本音法不同,而便捷无异。法捷故效速,事半功倍有断然也。倘中华各府、各县、富户大家多设此学堂,以切音捷法教之,或半载或一年,中国之中,无论贫富男女,无不识字解文。非特男女皆成文人是,亦我国家之一番新气象也。鉴斯书者幸勿等闲视之。”
梁浩池教学之热切,昭然若揭;拳拳之心,世人可鉴。
在梁浩池的主持下,养正义学堂迅速发展,教学质量日臻提高。学校毕业生成绩骄人,学生的中学升学率也很高,还有的直接参加工作。由于所学知识内容适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因而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认可和赞誉,被时人称为“贵族学校”。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学校达到鼎盛时期,时在校学生有800多名(含建国小学),校舍112间,学校面积达3582平方米,各类教具7593件,学校年度经费12348元,教员26名,其中师范及大专以上学历者13名。
梁浩池不仅在创办学校上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本人在烟台商界更是长袖善舞、地位举足轻重、声誉东亚各国。他曾多次担任烟台六帮商董总理;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烟台红十字分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届会董;为监督南非特兰士瓦招工,清政府于1904年9月在山东烟台设立了保工局,梁浩池被任命为烟台保工局总董;在六帮商会总理任上,他代表烟台商界向清政府上书,反对在烟台设立租界;商务总会成立后,他又设立巡警团,稳定一方治安;他参与了烟台城市建设,修马路,洁卫生……
由于梁浩池的精心经营,顺泰号在烟台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顺泰商号历史建筑、顺泰街、华丰街、养正小学……顺泰号不但在烟台教育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在烟台近代工商业史、山东近代工商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当然,梁浩池本人也载入了史册。
1907年10月17日(农历9月11日),养正义学堂创办人梁浩池因故去世,年仅46岁。
天津《大公报》在1907年11月21日的报纸上刊登题为“梁董归葬”一文,记载了当时为梁浩池下葬时的情景。“九月(阴历)二十八日前烟台商会总董梁君浩池之柩归葬于本埠南山之西野。是日,阖埠官绅及学商两界兼梁君所立各学堂之学生及各洋商皆往恭送,颇尽哀怜。其前后所得挽联甚多”。
梁浩池去世的原因,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由于缺少确凿的史料依据,现在很难做出准确的结论,这在烟台史学界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梁浩池去世后,养正义学堂又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历尽磨难,但是,在几代“重教兴学”的热心人士的精心呵护和努力下,终于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养正小学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1913年,“养正义学堂”改名为养正小学;解放后改名“解放路小学”;1985年,政府又将学校名称改回到“养正小学”。
1987年,政府将养正小学早期建造的南部教学楼拆除,在原址上又新建四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校舍43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感谢养正小学原校长王世珩先生、烟台芝罘文化历史研究会刘树伟、魏春洋先生为本文提供资料帮助。)
新闻推荐
在烟台日报社,有一股神秘力量,他们在各大新闻中席卷热点,微信公众号是他们的家,键盘是他们的武器,打字手速高到出现幻影……这...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