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张钧 摄影报道
仲夏六月,阳光妩媚,凉风透纱,窗外虫鸣初歇。坐在位于牟平的烟台尼普顿家具公司的接待室里,守着一盏幽幽香茗,望着窗外婆娑竹影,与公司董事长、传统木工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杜丕涛先生对谈。这位年逾花甲的企业家不仅率领企业恪守着中国传统匠人的“工匠精神”,更为传承木工技艺这一非遗项目,常年在牟平区文化馆开设公益讲座“非遗大课堂”,不遗余力地把中国木工文化弘扬开来……
少时劳苦勤学慎思铸就一方天地
1957年,杜丕涛出生于牟平高陵镇杜家疃村。作为一个木匠世家的第三代传人,年仅16岁的他就跟随着手艺精湛的父亲开始了自己“走村串户”的木匠生涯。
那时的木匠活计没有电动机械,全凭手工操作,多是为平民百姓盖平房砍(搭)房架、做门窗、做家具,条件和环境极为艰苦。杜丕涛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平日里父子俩谁也舍不得骑,多是背着百余斤的工具徒步前往目的地,只有去很远的地方干活,父子二人才轮换骑一骑。
虽然条件差了些,但杜丕涛父亲的木匠手艺,在当时的南庄北疃早就声名在外,自然活也少不了。为使杜丕涛早日成才,父亲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绝不容许他有半分懈怠。同时反复告诫他:做好木匠,心灵手巧是关键。“心灵”就是要会设计、会精确备料不浪费;“手巧”就是干活出手要精准、精细、精确,做到严丝合缝、美观大方。
那时的木工学徒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学上三年才能出徒。而杜丕涛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成了“气候”,许多地方甚至胜父一筹。就这样,18岁的杜丕涛开始自立门户,带着两名徒弟闯出了自己的名头。
“木匠小杜”在乡村闯出了名堂,名声也渐渐传到了牟平县城。当时有一家县办木器厂招工,点名非他莫属,就这样,22岁的杜丕涛背上铺盖卷进入了牟平县木器加工厂。凭着扎实深厚的木匠功底和聪慧敏锐的市场判断,不到两年,他就被厂部破格任命为车间主任。
一切看起来那么顺畅和美好。
可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涤荡着华夏大地时,杜丕涛那颗“不安定”的心开始躁动。深思熟虑后,他下定决心投入到这个时代的大潮中。1985年,他婉拒了厂领导的多次挽留,毅然租赁了几间闲置旧厂房,创办了“牟平县华侨农场家具厂”。1998年,他又创立了烟台市尼普顿家具有限公司。
企业虽然顺风顺水,但并不甘心拘泥于国内市场的杜丕涛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好机遇。2000年10月,公司生产的沙发在烟台三站市场展出时,被韩国客商权赫烈相中,对方提出,先试加工一个集装箱的产品。几天后,产品运抵韩国,经检验,各项指标远好于相关规定,于是,杜丕涛终于打开了海外市场之门,95%的产品均被韩国市场订购。近年来,公司又与韩国(株)长寿产业公司联合研发了集环保、健康、理疗等于一体的玉石床,更是风靡海外,好评如潮。
16岁走村串户,28岁毅然创业,到如今,杜丕涛带起了一支有10多名大匠级传承创新团队的队伍,先后取得国家专利成果12项,成为胶东传统木质家具生产和对韩家具出口企业。
“木匠小杜”,终于铸就了属于自己和中国木器文化的一方天地。
人生思索弘扬木工技艺终生所愿
少时带徒,中年授艺,那时的杜丕涛想的并不是传承中国传统木工技艺,而只是简单的谋生和企业发展之需。而当年岁渐长之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国学的深厚底蕴产生深深认同感的杜丕涛意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是多么璀璨耀眼,举世叹止,如何把它们更有效地传承下去,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2010年,杜丕涛的外孙出世,望着活泼可爱的小外孙,那种强烈的血脉延续之情再次延伸到木工技艺的传承上。于是,杜丕涛开始大力搜集老胶东的木工器具,锛子、锤子、推子、斧子、墨斗、角尺、手把锯……他又一次“走村串户”,顶烈日、踏风霜,四处奔波,只为能让这些老物件不至于湮灭无踪。
在企业中,他悉心指点许多工人,把自己拿手的传统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尽管现在的很多工序已被机器代替,但工人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国家传统的开料、选料、开榫做卯以及组装等木器文化。2017年,杜丕涛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木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后,他愈发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也更坚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去年,杜丕涛应牟平文化馆之邀成为“常驻嘉宾”,定期在馆里免费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的“非遗大课堂——传统木工技艺鲁班锁公益亲子体验活动”,并且亲自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们打造了数十套繁简鲁班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和家长们对传统木工的兴趣。活动迄今已开展多期,受到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杜丕涛还要求常年在韩国开拓市场的女儿杜燕也要身体力行,努力弘扬中国文化。去年在首尔举行的“中国日”活动,杜燕就把父亲特地寄来的数十套鲁班锁进行展示讲解,引得韩国小朋友流连忘返,啧啧称奇。
今年,杜丕涛在自己的办公区域特地开设了一个木工作坊,把多年收藏的老木工器具予以陈列。闲暇之余,更在其间叮叮当当、锤凿斧锯,用榫卯结构、无钉无胶的传统技法打造各类木工器物。他说,这是自己目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让后来人能真正欣赏到中国传统工艺之精妙。
大爱无疆热心公益谱写华美篇章
凭着勤学善思的钻劲儿、敢创敢试的闯劲儿、甩开膀子的干劲儿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杜丕涛率领企业一路前行。但在成功面前,他没有飘飘然。他说,能有今天的成绩,更多的是依靠党和国家的开放政策,依靠政府和各界的鼓励支持,自己更应该回报国家和社会以及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这些年来,他与当地红十字会有着广泛的联系和接触,经常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资,无偿提供厂房、水电等设施,站在献爱心的第一线。他也始终关注困难人群,招聘他们到自己企业给予相应岗位。当得知家乡及邻村有不少乡亲缺少致富门路时,又毅然在本村村头投资建起家具初级产品加工车间,为数十名乡亲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家乡村庄的街道水泥硬化、自来水安装等,也全由他个人出资解决。
2008年的汶川地震,杜丕涛主动捐助5万元善款。2014年以来,牟平区红十字会和“博爱衣站”志愿服务队发起“衣往情深西部行”公益捐赠志愿服务项目,杜丕涛主动将尼普顿家具公司800多平方米的厂房车间腾出,无偿提供使用,并且连年参与捐赠。此外,他每年还资助1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用拳拳之心回报祖国。
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2月27日,杜丕涛通过牟平区红十字会向武汉捐赠了10万元爱心善款,用于驰援一线防疫人员。同时,他还与在韩国的女儿紧急联动,抢购了总价值13.7万元的KF94口罩和消毒湿巾,捐赠给牟平区实验小学,帮助师生共抗疫情……
10岁的外孙杜金涵在一篇作文《姥爷教我做好人》中写道:爱心捐助、赈灾救难,姥爷一贯慷慨解囊。可对自己、对家人,姥爷却惯于节俭。2019年,陪我到上海参加亚洲机器人大赛的姥爷,从家里背了一大包煮鸡蛋和方便面……姥爷常说,“对人厚道对己严,做个好人才不难”,而他对我的最大期望不是发大财,不是做大官,而是希望我做个好人。
谈及这些,杜丕涛眉宇舒缓轻轻摆手,“我本凡人,乡村老叟,恰逢盛世,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余之愿也。”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孙长波)据市价格监测中心监测,7日烟台市主要粮油副食品价格运行平稳。监测数据显示,与6日相比,粮油、肉...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