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杨健通讯员郎咸山摄影报道“我退休已经21年了,但最不能忘怀的,就是1984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一系列重大建设规划的相继出台。作为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烟台敢为人先、高瞻远瞩、设身处地的规划理念乃至工作态度,时至今日,都令我依旧受用。”原烟台市建委科技设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毕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84年从东北返回家乡,来到原烟台市建委任职,到1998年光荣退休,人生最年富力强的14年,先后荣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建设科技先进工作者的毕浩,先后参与了现莱山区、开发区的多条道路、地标建筑的规划设计。而在中心区,无论是颇具先见之明的南大街拓宽规划设计,还是作为旧改和城建样板的民生小区,都凝结着毕浩和老一代设计人、城建人的心血。而今,81岁的他,仍时刻关注着城市建设的最新动态,以一名城建老兵的姿态,继续焕发着光与热。
“排队”考察东郊,一年间10多家单位来烟开工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凤毛麟角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投身城建事业的毕浩,一头扎进了齐齐哈尔的冰天雪地,在与故乡千里之隔的东北,一干就是21年。1984年,毕浩携家人返回烟台,适值烟台刚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专业对口”、又有着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毕浩,来到烟台市建委任职,上任后不久,首个光荣而艰巨的工程建设任务就迎面而来:烟台中心城区如何向东部拓展?东部滨海一带如何开发利用?“当时的烟台东部沿海一带被称作‘东郊’,进出只有海边一条水泥路,多数村庄规模不大,建筑多半是平房,胜利油田和铁道部在烟台的两座疗养院,是那时‘东郊’仅有的两栋楼房,放眼望去,海边是一片片耕地、果林和荒地。”回想起当年前往如今莱山地界考察时的情形,毕浩记忆犹新。“当时烟台市领导提出,将清泉寨以北的村域,逐步纳入主城区管理,并将其建设成为旅游基地、疗养基地和培训基地。这一规划刚一出台,便在全国引发了热烈反响,不少国家部委、省直单位纷纷派驻人员来到烟台,希望在东郊开展建设计划。”当时,毕浩一方面负责整个东郊的路网控制规划,另一方面要和来烟的客人们一道,每天驱车前往东郊,进行实地观摩考察,确定每一处地块的开发计划。“那时来烟的部委人员,每天早上要‘排队’坐车,分次分批前往东郊进行观摩考察,一处地理位置优越、开发便利的地块,经常有几家单位同时提出开发要求,争得不可开交,着实是‘供不应求’。”
伴随着东郊路网规划的出台,以及多条主干路的相继开工,沉睡许久的沿海一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毕浩告诉记者,从1984年3月26日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在京召开,到次年3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10多家国家部委、省直单位确定在“东郊”的开发建设计划,而诸多前置审批手续的简化,也使得各个项目迅速动工,整个东郊从昔日无人问津的处女地,变成了热火朝天、施工会战的热土。
2个月达到集中办公条件,开发区规划“说话算话”
同在1984年,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的春风,也吹到了烟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开发区“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曾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与争鸣。而围绕烟台开发区的选址,彼时也有不同的两派观点:一派希望选在人口相对密集、自然条件较好的初家一带,一派则建议选在福山区北部,实现建成后与芝罘、福山“连区成片”。“最终,时任市委书记王济夫同志多次召集分管城建的领导、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开会座谈,经过反复严谨论证,最终决定将开发区定址在福山北部,并上报国务院获批。”毕浩回忆说。建设未动,规划先行,毕浩告诉记者,开发区初期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道路、给排水、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开发区的原址,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滩,附近只有几个自然村落,都是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到了夜晚安静得出奇,完全不像现在的灯火通明。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先把路修通,后续其他建设项目才能陆续进场开动。”说到这里,毕浩还回忆起了一件趣事:当时他和勘测队员每天在沙滩上进行勘察、测绘,附近好奇的村民常常前来围观,一位老大爷多次问他们在干什么,得到“要建开发区”的答复后,这位老农撇撇嘴:“别熊唬人了,在这里建城市,你吹牛吧!”面对群众的不解和怀疑,毕浩和同事们用实打实的工作,让开发区规划“梦想照进现实”:开发区如今的长江路、黄河路、珠江路、泰山路、黄山路等主干路,都是毕浩当年和勘测队员们反复实地考察、勘测后确定。前期的缜密谋划,也使得1985年3月20日开始动工兴建的开发区,在同年5月便实现了临时办公。待到1989年前后,多家企业已经相继入驻,一座现代化新城的轮廓格外明晰。
有趣的是,此时的毕浩,再次遇到了四年前的那位老大爷,看着昔日荒沙滩上紧锣密鼓的施工,以及逐渐打通的路网,老大爷啧啧称奇:“你们真没吹牛,共产党的干部说话算话,这里真要变成城市了!”
未雨绸缪,预留南大街红线为通勤有效“减负”
1985年5月,毕浩调任到建委重点办设计科,此后的几年间,烟台城市规划驶入快车道,多项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列入规划、迅速启动:跑道扩建至长2600米、宽60米、可起降当时主流机型、相继开飞京沪穗航线的莱山机场,蓄水量扩容到1.6亿方的门楼水库,龙口电厂二期工程,西港池万吨级码头、烟台发电厂改为热电厂等“大项目”,均在1985-1989的四年间完成规划,迅速开工建设、投入使用。
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心区规划自然是重中之重,不但要满足当时城市核心区全面提升的客观要求,更要为以后“扩容增能”放眼长远。而毕浩最难忘的,是当时参与策划南大街的规划方案,如今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先见之明”。“1985年时的南大街还是条水泥路,当时车流量不多,占用不了太多空间,1986年跃进中路、跃进东路合并复名南大街,1989年-1990年,南大街又与胜利路一起再次修缮拓宽,而那时,邮电大厦、国贸大厦、电力大厦、供销大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大楼,都选址在南大街,地皮格外金贵而紧张。当时的市领导,一上午参加几个南大街的重大项目开工典礼,是常有的事情。”毕浩说。“但考虑到以后城市发展规划,我们在当时的南大街道路拓宽规划里,就提出预留足够道路宽度,无论是当时道路两侧已有的建筑物改扩建,还是新动工的工程项目,都必须在规划红线之外施工。”现实证明了规划部门的判断,如今,距离当年的规划方案出台,已过去了34年之久,无论是文化中心等沿街新城市地标的兴建,还是2014年至今公交专用线的投用,双向八车道的南大街,依旧是烟台车流量最密集、承载能力最强的东西交通大动脉。
换位思考,民生小区规划“尝鲜”成为“样板”
1987年,烟台率先在全国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由原来的福利性实物分配逐步向商业化的货币分配过渡。时至1988年,为深化房改,探索住宅商品化的新路子,加快老城区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市里决定在民生小区进行示范试验。“当时市里向动迁市民承诺,当年动迁,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同时,小区还要按照国内最先进的标准建设,成为同类项目的‘样板’。”毕浩说。
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市民还住在低矮破旧的平房里,集中供暖、每户独立水电表、供气管道入户、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名词别说没见过,甚至都没听过。而一听到回迁后能住上70㎡-120㎡的楼房,不少动迁居民都无比憧憬。然而,伴随着大批带来切实便利新鲜事物的,是不少动迁户的“怀旧”情结,对于新家的设计方案,也产生了分歧。“动迁启动之前,我们召集动迁户代表,进行当面座谈,为他们讲述未来新房的设计方案。老住户们听到集中供暖、煤气入户、独立水电之后,都纷纷点头满意。可一听到新房里没有大锅和火炕,表情立马就‘晴转多云’了。”毕浩回忆说,“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听说不能烧大锅做饭、取暖之后,当场就皱起了眉头:‘这怎么行?给俺的烤火费不值钱了?’”
面对群众的不同意见,毕浩和设计科的同事们,没有武断粗暴地“一刀切”,而是分别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生活背景的动迁户,先后召开了3次座谈会,并统计了反馈意见:“我们首先针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了座谈,并对居民反馈进行了逐一统计,其中要求保留大锅火炕的,占到了65%以上;但30-40岁年龄段的动迁户,只有不到15%希望保留,我们将座谈会的意见汇总到相关部门,并对部分动迁户进行了反复恳谈,最终做通了绝大部分住户的工作。而市里也最终研究决定,新房统一取消大锅火炕,按照国内领先的标准进行设计。”
正是在如此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基础之上,规划在前的民生小区,开发建设仅用了295天,一座总建筑面积达14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区,就此拔地而起,较改造前建筑面积增加了46.3%,小区建设及配套创造了烟台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毕浩回忆说,集中提供气暖、独立水电之外,健身公园和绿化带等设施,尤其是70㎡、80㎡、90㎡、120㎡四种针对不同人群的户型,时至今日仍是住宅项目的“主力户型”。“无论是从烟台的旧城改造和住房建设,还是接受联合国人居署有关专家考察、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民生小区都提供了经验和范本。”
新闻推荐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