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余是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人,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搜罗不同类别、不同版本的辞书四千余种、五千余册,累计花费数十万元。王英余走上收藏字典、词典道路,最初是缘于父亲的影响。王英余收集辞书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78年,他收藏的第一本辞书,是伴随父亲一生、曾被借走又好不容易要回来的《中华大字典》。王英余先后在黑龙江黑河、河北燕郊、山东烟台三地居住,在每处都不断地收购收藏辞书,所以他的辞书越来越多,总共拥有了5000多册重达三吨半的藏书,所谓“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这堪当百城的藏书让他的搬迁运输之路格外辛苦。“从黑河搬家的时候,用了73个编织袋,把书运到河北燕郊,运费花了1800多元。”从燕郊搬家到烟台时,因为书多,烟台的家无处安放,他在燕郊一直租房子安放着他的辞书。后来烟台开发区图书馆听说了他的收藏后,愿意单独拿出一间屋子安放他的藏书,他又雇了一个集装箱车将藏书运到了烟台。
有了开发区图书馆专门给自己安排的这个房间,王英余就有了心思,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开门“待客”。“每天接待三四百人,不只是开发区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辞书爱好者。”在开发区图书馆,王英余累计已经接待了十万多人,如今王英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建立一处辞书博物馆,“收藏这些书固然有一些意义,但更深远的意义还是通过这些辞书深入了解中国辞书发展的历史。”王英余认为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要做成这件事情非常难,他只是希望“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收藏来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来促成这件事情。
瓦当老师很认同王英余的这个计划,“鲁东大学现在就有汉语辞书交流工作室,有汉语教育与辞书这个项目,藏书如果和研究结合,就‘活’了。”新华书店南大街购书中心经理孙鲁东对此也兴趣浓厚,我们期待着,辞书博物馆早日现身烟台。
(王英余相关报道见本报2019年8月3日A14版)
新闻推荐
经过这些年来的操作实践,身处苹果产区的烟台农商银行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苹果季金融服务方案。国庆节刚过,烟台农...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