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陪父亲看阅兵,父亲对阅兵展示的我军现代化装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熟练技工,父亲对各种武器装备尤其车辆、坦克有浓厚兴趣,这让我想起了父亲曾经拥有的两辆爱车。父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他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入厂后,车、钳、铆、铣、刨诸工种均有涉猎。父亲的第一辆车,是上世纪60年代求人组装的大国防(青岛自行车厂“大金鹿”的前身)。之所以是组装的,按父亲的话说,是为了省钱,组装的比正品能节省20元,当时,2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从我记事起,这辆大国防就没进过修车铺,全是父亲一手维修保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被盗。这辆自行车被盗后,父亲多日闷闷不乐,我们姊妹都劝他再买一辆,母亲说:从年轻时就陪伴他的物件,丢了能不心疼?和买不买没有关系。现在我自己上了岁数,才理解了父亲当时的心情。
我时常记起自己坐在自行车前大梁上的情景:每次全家出行,父亲都是先将我抱上大梁,然后溜车起步,待父亲跨上车座的一瞬间,母亲抱着小妹,以铁道游击队的身姿紧跑几步,一跃而上侧坐到自行车后座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两口子配合默契,从未出现过失误。真不知道,身材略显丰满的母亲是如何做到这一高难动作的。
为了增加母亲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父亲还在自行车后轮的中轴上,横向加装了一块两寸见方的铁板。可别小看了这一小小的设计,我个人认为,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明马蹬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马蹬的发明,使骑手在马上可以站起来,才更有利于发挥手中冷兵器的杀伤力。这一小块铁板,使侧坐在后座的母亲的双脚有了一个支点,重心更加稳定,车辆的行驶也更平稳。为增加铁板的摩擦系数,父亲还在铁板上刻上了许多烤饼块,既美观,又实用。我记得,当时整个胡同的年轻父母都争相效仿(那时候利用厂里的资源,年轻技工制作这样一块铁片并非难事)。
父亲的第二辆车,加装了动力装置,就是烟台自行车厂生产的“老头乐”,学名叫飞蝶牌助力自行车。记得试车那天是个夏日的黄昏,不少胡同的邻居晚饭后都在门口乘凉。父亲推着“老头乐”加速前冲(为的是给发动机一个加力,使其点火启动,相当于大解放汽车用摇把发动),伴随着一股浓烟和发动机声嘶力竭的嚎叫,父亲一个飞跃,摇摇摆摆地“飞”到车座上,“老头乐”绝尘而去。不得不说,确实比人力用脚蹬快得多。几分钟后,胡同的另一端传来了机器轰鸣声,邻居们都扭头观看,只见父亲驾驶着“老头乐”出现在了胡同的另一端。短短几分钟,父亲已经驾车绕楼群一圈。“老头乐”兜起的风吹拂着父亲已经花白的头发,夕阳将父亲和“老头乐”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父亲的满足溢于言表。
进入新世纪,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我们都劝父亲赶快在岁数允许的情况下学个驾驶证,父亲都以“岁数大了、反应慢了”等理由拒绝了。但是我知道,父亲爱车的情结是没有改变的。就在前几年,我拉着全家去赶庙会,由于停车场车位有限,许多私家车都停在了道路两侧的临时停车位上,临时车位绵延几百米。父亲坚持要陪我把车停在远处,然后和我一起走到毓璜顶公园的门口。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私家车,父亲喃喃自语:“现在的轿车,就和老辈儿的大金鹿一个样……不对,还赶不上大金鹿,大金鹿还得要票来,我有大金鹿的时候,在伙友中也是头几名呀。要是我现在年轻个几十岁,哼哼……”
新闻推荐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从业心得,特别是从事新媒体工作方面的心得。时刻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今年8月10日夜间至13日,烟...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