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帅YMG记者徐睿摄影报道)距今3500年至4000年以前,就有人生活在今莱山区庙后村一带。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队自4月开始的莱山区庙后村北遗址考古发掘近期顺利结束,共清理灰坑251个,灰沟3条,基槽2个,房址14座,取得重要的收获。
2019年4月初至今,为配合莱山区碧桂园房地产项目开发,做好地下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经山东省文物局同意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工程占地区域内的古文化遗址部分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至10月下旬,庙后村北遗址的考古发掘已全部结束。
市博物馆考古部负责人介绍,庙后村北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初家街道庙后村南大龄青年楼北侧的台地上,南距港城东大街约350米,西距凤凰西路约30米,东侧建有厂房,毗邻村里的冲积沟,北侧为车库、居民楼。现存台地裸露面积约600平方米,其上电线杆坑、垃圾坑、下水道等对其破坏较严重。烟台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于2019年4月1日进驻工地后,结合前期勘探对地下考古遗存的认知,制定工作方案,并根据2006年的发掘记录,找到了当时发掘布方区的东南角,并在其东侧布设10×10米探方4个,后根据发掘的需要,于车库及厂房拆迁后在北侧、东侧再次布设10×10米探方6个,布方总面积1000平方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记者了解到,目前田野发掘已结束,共清理灰坑251个,灰沟3条,基槽2个,房址14座。灰坑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绝大部分为斜弧壁、缓平底,少量袋状坑,少数壁面与底边经特殊加工。填土多为砂质黏土,包含较多草木灰及红烧土,多个灰坑有分层现象,包含物丰富的灰坑出土有大量陶片及动物骨骼。有些灰坑周围发现排列规整的柱洞,可能最初作为窖穴使用,同时发现两座联坑,两坑中间略凹,有明显加工痕迹,坑内堆积两端凹中部凸。从出土陶片看灰坑年代均为岳石文化时期。
共发现清代灰沟1条,东西残长20米,两端因道路、车库占压无法发掘,南北宽2-2.5米,深约1.95米。平面呈长条形,上部为斜壁,下部内收略直,底面不甚平整。灰沟内堆积分为5层,在坑内发现有较多岳石文化的陶片,在3层、4层发现几个可复原的清代瓷碗及玛瑙烟嘴。该灰沟基本环绕清代房址而建,初步判断为环壕。发现岳石灰沟1条,破坏较严重。龙山早期灰沟1条,其中龙山的灰沟呈东北-西南向,横跨4个探方,系早期自然沟,经废弃后当时居民在其上面生活,整体压在文化层下面,可见零星龙山陶片。
共发现清代房址9座,均为兵营遗址,多呈“凹”字型,直壁平底,其中两座内发现有灶址,居住面发现有清代铜钱、子弹头、青花瓷片等遗物。另外发现5座岳石文化时期的房址,居住面多被清代遗迹破坏,仅存几个排列有序的柱洞。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大量石器、骨器,少量玉器。陶器陶质有为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泥制黑陶。器类多为生活用器,主要为罐、盘、尊型器、甗、三足罐、器盖、纺轮等,石器数量较多,有刀、铲、斧、磨盘、磨棒及砺石,少量纺轮。骨角器有锥、针、匕、角锄,另发现1枚有明显灼烧凿钻痕迹的卜骨。玉器发现1件玉铲。
市博物馆考古部负责人介绍,本次针对庙后村北遗址的考古工作,遗迹年代主要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清代三个时期,此次发现了较多的灰坑及窖穴遗迹,并获得了大量的岳石文化的遗物,对于填补烟台岳石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材料,对认识该时期这一地区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掘清理大量灰坑、灰沟及房址等生活遗迹,在发掘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其所出的遗迹、遗物进行充分发掘和提取,并将在之后的整理过程中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料对其当时环境、生业、经济形态进行研究、复原。此次发现清代兵营、壕沟等,为研究胶东地区的清代卫戍驻防提供了考古学的材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馨)11月2日上午,南通路小学2018级4班全体同学走进烟台云都海鹰无人机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制作、...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