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西藏,很多人会想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历史悠久的布达拉宫以及令人神往的可可西里,但说起西藏的教育,大家可能就会比较陌生。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烟台援藏老师———张玲走进记者视野,并分享了她的援藏故事。排除万难上高原负重前行圆理想谈起为什么选择援藏?张玲告诉记者,当自己还在大学求学的时候,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援藏的梦想,但因家庭原因没有实现。2016年,国家号召对口援藏,当时需要一个教数学的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张玲觉得这个机会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她丝毫没有犹豫,马上报了名。
为帮助张玲实现自己的梦想,爱人主动辞职回家,照顾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以及老人。就这样她满怀着心中的梦想,踏上了雪域高原之路,成为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
西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张玲援藏教育的工作地点在日喀则地区,这里的海拔高度达到了3860米,低压缺氧、气候异常、昼夜温差大。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刚进入日喀则的张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进藏短短两个月,兄弟省市有6人因身体原因遗憾地退出了,无法完成此次援藏任务。面对恶劣的环境,张玲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想方设法来缓解高原反应,同行队友都对她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很担心,没想到身材瘦小的她竟然坚持下来了。细心钻研谋教育藏汉联手写诗篇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是张玲援藏教育的地点,在这里张玲要承担两个理科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处理办公室的相关工作。“这里的孩子有非常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张玲说,由于学生之前接受的小学、初中教育,藏族老师会用一部分藏语进行教学,无形中让她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在第一节课前,张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放慢语速,但是课后,仍然有好多同学反映,老师语速有点快,有点听不懂。回到办公室,张玲将第一节课进行了详细的回顾,结合同学们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在生活中,她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了解、学习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积极同藏族同胞友好交往,以便找到适合当地同学们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张玲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将同学们听不懂、跟不上、学不会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在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太好,可以说数学是他们的“癌症”学科。张玲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跟当地老师商讨对策,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进度,统一大家的教学思路和进度,将两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张玲还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教学课件和导学案跟组内老师们分享,使得本地老师也开始习惯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进行高中数学教育的同时,也适当地补充初中的数学知识。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学生们的数学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新的教学方式初见成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收拾行囊再出发2017年9月,张玲凭借着自己多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经过四轮赛课,最终在西藏自治区高中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获得数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同年12月,她被评为首批西藏自治区级中小学教学能手。2018年7月,因援藏工作表现优异,张老师被授予“日喀则市优秀援藏教师”和“日喀则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时光飞逝,两年的时光转眼已过,张玲援藏教育计划的时间也接近了尾声。但是看着眼前这些从高一就跟着自己学习数学的孩子,要在他们即将进入高三的关键时刻离开他们,张玲总是觉得不舍。就这样,她向组织申请,继续在这里教一年,她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陪伴这些孩子走完一个完整的高中生涯。
在高三学年,最后的一堂课上,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特殊的语言,用自己质朴的行动,向老师诉说着这三年的感情和离别之情,他们送上洁白的哈达,祝福张玲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顺遂。
三年的援藏工作,张玲始终以“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有高度”为指导思想,除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同时,还努力争取在离开时,把自己最好的经验留下来,这三年,她带领更多的本地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专业教师队伍。通讯员倩倩昭君YMG记者慕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海城YMG记者任雪娜)3日,两位国内知名创业讲师来到烟台,为烟台市150余名中小企业经营者上了一堂生动的...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