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烟生为了长民族工业的志气,提高烟台啤酒知名度,烟台醴泉啤酒公司不惜工本以高额的广告费在上海大张旗鼓地宣传,先在上海名气较大的《申报》《英文报》等媒体刊登大幅宣传广告。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租下客房,精心布置宣传:凡是在某日往游大世界的游客,烟台醴泉啤酒公司免费请游客畅饮烟台啤酒,还赠送印有“烟台啤酒”字样的毛巾1条。喝啤酒最多者为冠军,奖给大银鼎一只,第二、第三名,各奖小银鼎一只。这一消息一经传播,是日大世界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交通为之阻塞。游客兴高采烈地品尝烟台啤酒,挥舞赠送的印有“烟台啤酒”标志的毛巾,齐声赞誉烟台啤酒口感醇正,泡沫挂杯。仅当天就消费啤酒500箱,24000瓶。其中第一名大银鼎
获得者,一鼓作气喝了15瓶。第二天,各报又把活动盛况进行绘声绘色地报道,烟台啤酒一时名噪上海滩。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兴建啤酒厂,这是最早把啤酒生产工艺引进到中国的外国人。1903年,德国、英国合资在青岛建立青岛英德啤酒公司。之后,外商纷纷在北京、上海建厂,垄断中国啤酒市场。啤酒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1918年,荣成(今威海荣成市)人王益斋在东北海参崴经营钱庄,见俄国人嗜好饮用啤酒,他想烟台依山傍海,气候适宜,水陆交通发达,客货运输方便,再加之烟台开埠已久,洋行林立,外轮进出频繁,特别是夏季众多外国人到此避暑休闲,在烟台兴办啤酒企业,顺应市场需要,销路肯定不成问题。
1919年,王益斋和李介臣从海参崴来到烟台,着手筹备创建啤酒厂。他们深知,酿造啤酒水质是关键。走遍烟台山山水水,经过严密细致地实地考察,他们发现位于市区南山北麓、上夼村西北部有一名胜,因其岩石形如卧虎状,芝罘人称为老虎岩,老虎岩下有一泉眼(亦名“老虎眼”),常年不干,淌出的泉水“味甘若醴”,醇香沁骨,余味绵绵,时为一绝。当时芝罘区的人家,多用老虎岩的泉水泡发黄豆,豆芽儿长得又快又壮;达官贵人及富裕人家,到此取水煮茶或熬制烟土,滋味别具一格。
芝罘适宜的气候和老虎岩水质优越等自然条件,坚定了他们利用老虎岩泉水酿啤酒的信心。1920年12月,王益斋和李介臣筹资5万元大洋购买老虎岩周边10亩河沟崖地,建设厂房,购置啤酒及汽水制造机各2部,制冰机3部,锅炉3座及蒸汽发动机和冷气管设备,招用工人40余人。经一年筹备就绪,建成一座利用老虎岩泉酿造啤酒的企业,取自孙中山为张裕公司的题词“品重醴泉”,以其中“醴泉”两字为厂名,定名为“胶东醴泉酿酒厂”(后改称胶东醴泉啤酒公司)。厂址在今芝罘区环山路102号。1921年12月,呈报北京的中国政府农商部备案,开业投产。这是全国第二家国人自办的啤酒厂(第一家为中国人在北京创办的双合盛啤酒厂,产品商标以“五星牌”驰名),当时注册产品商标为“三光牌”,主要生产啤酒、汽水、机制冰。1921年,生产啤酒20吨,汽水2万箱,冰块1.8万吨。
建厂初期,酿酒技术均为外国酒师垄断操纵。由于机器设备简陋,储酒窖藏达不到零度,经常发生坏酒事故,造成亏损。加之管理不善、技术不高、销路不畅等原因,到1930年,5万元资本亏尽后仍净亏6万元。后改组为烟台醴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总额为大洋20万元,聘任德国酒师,改良技术,提高质量,扩大销路,并在上海、青岛等地设代销处。1931年,产啤酒150余吨,汽水15万箱。
20世纪30年代,外国啤酒垄断了上海市场。外国人分别在上海建起三家啤酒厂。其中有英商沙逊洋行开办的友牌啤酒厂、怡和洋行开办的怡和啤酒厂、法商开办的国民啤酒厂。这些企业建厂早、宣传声势大,并采用津贴、佣金等方式,大搞促销活动。上海的百货公司、大饭店、餐厅、酒吧及零售小店都经销外国啤酒。烟台啤酒虽然质量上乘,但要打入已经被外商垄断的上海滩,却无插足之地。为了长民族工业的志气,提高烟台啤酒知名度,烟台醴泉啤酒公司不惜工本以高额的广告费在上海大张旗鼓地宣传,先在上海名气较大的《申报》《英文报》等媒体刊登大幅宣传广告。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租下客房,精心布置宣传:凡是在某日往游大世界的游客,烟台醴泉啤酒公司免费请游客畅饮烟台啤酒,还赠送印有“烟台啤酒”字样的毛巾1条。喝啤酒最多者为冠军,奖给大银鼎一只,第二、第三名,各奖小银鼎一只。这一消息一经传播,是日大世界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交通为之阻塞。游客兴高采烈地品尝烟台啤酒,挥舞赠送的印有“烟台啤酒”标志的毛巾,齐声赞誉烟台啤酒口感醇正,泡沫挂杯。仅当天就消费啤酒500箱,24000瓶。其中第一名大银鼎获得者,一鼓作气喝了15瓶。第二天,各报又把活动盛况进行绘声绘色地报道,烟台啤酒一时名噪上海滩。
继而,又在上海半淞园举行一次寻找烟台啤酒的有奖竞赛活动。事先在上海一家大报刊登一条消息:烟台醴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某日在半淞园内藏有一瓶烟台啤酒,当日在半淞园内找到这瓶啤酒的游客,可获得厂方奖给的烟台啤酒2箱(96瓶)。消息一经传开,引起市民广泛的兴趣。是日,园内万头攒簇,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经过这两次促销活动后,烟台啤酒名声在上海家喻户晓,质量交口称赞,声誉大震。此后,外国啤酒在上海的销售量每况愈下,呈急剧下滑趋势。外商为稳住市场,决定对经销国外品牌的公司、饭店等机构增加佣金,鼓励他们扩大销售数量,以挤出烟台啤酒。与此同时,烟台啤酒采取措施,将定价12元一箱的啤酒,按生产成本8元批发给营销商,每箱让利4元。大饭店、餐厅、酒吧服务员及零售小店经销者每箱可获利三分之一。之后,烟台啤酒决定从每4万元的利润中再拿出1万元直接返给消费者,每销售1万箱啤酒拿出1万元利润作为兑奖使用。促销手段是在一些烟台啤酒的瓶盖里印有不同的字,每个字代表一定的钱数。如“中国啤酒”4个字,其中“中”字1元,“国”字2.50元,“啤”字5元,“酒”字10元。然后,把这些瓶盖分别封在1万箱啤酒瓶之中,只要开启啤酒发现瓶盖上印有字,就可持瓶盖到烟台啤酒上海经销处分别兑换相应的现金。得奖瓶盖之所以不冠名“烟台啤酒”而突出“中国啤酒”4个字,亮出了“倡导国货”和“长国人志气”的气魄,表明与洋牌啤酒一试高低的勇气。这种促销对策,拓宽了国货烟台啤酒的销路,大涨了民族工业的志气,博得国人的青睐。
对顾客来说,花钱买酒,天经地义,可意外得钱,又是其乐无穷。同时,餐厅和饭店的服务员也很乐意销售烟台啤酒,顾客买得越多,得奖的机会才越多,自己挣得利润越多。英法商人给的佣金只有少数买办商可以得到好处,烟台啤酒的做法可使经销商和顾客直接得到好处。于是,英法商人想把烟台啤酒挤出上海的如意算盘落空了。20世纪30年代,烟台醴泉啤酒公司陆续推出“双头鸟”“斧头”“双狮”“飞鹰”等商标,实际这些牌子是名异酒同。可能因为商标图案设计或色彩投其兴趣,上海、广州、汉口适销“双头鸟”牌;济南、青岛适销“三光”牌;“斧头”“双狮”“飞鹰”品牌畅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
由于烟台啤酒在上海出名,也引起支持民族工业的海外华侨关注。1932年,泰国曼谷的陈华兴公司便购买大批“双头鸟”“斧头”“双狮”“飞鹰”等商标的烟台啤酒在泰国市场出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也纷纷购进,从而使醴泉啤酒公司生产的烟台啤酒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声誉,产品逐步由滞销走向畅销。是年,王益斋向中国银行烟台支行贷款15万元,扩建了厂房,从上海购置一台压缩机、一台60马力电动机、一台75马力柴油机,扩大了生产规模,啤酒年产量增至270多吨。
1934年,烟台醴泉啤酒公司给在上海的代理商上海义成公司发去啤酒2万余箱,因经理突然去世该公司倒闭,大批货款不能悉数回收,致使无力按期偿付中国银行款息,亏损达10万余元。后经交涉,经中国银行烟台支行行长徐望之同意,所贷款息可延期一年偿付。到期后因醴泉啤酒公司仍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遂于1935年2月被中国银行烟台支行接管经营。行长徐望之除了从经济上支持烟台啤酒,还着手改变外国酒师垄断控制酿造技术的局面,决定聘请中国自己的啤酒酿造师发展烟台啤酒。
他在上海大报刊登载消息,招聘酒师。主张自主生产国产啤酒的中国留欧啤酒酿造学者朱梅应邀来到烟台。他用一个周的时间对啤酒生产工艺和工序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公司董事会议上提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设想和建议。他的报告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公司决定正式聘任他为厂务主任兼酒师(时为全国第一家啤酒企业启用国人酒师),并派他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瑞士、比利时、捷克、奥地利、英国等考察啤酒酿造技术。回国后,朱梅决心改变酿造啤酒原料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醴泉啤酒公司从建厂到1931年的10年间,生产原料大麦均采购自东北绥芬河一带,经海参崴由铁路运至大连,由大连装船运到烟台。“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铁路运输中断,无法转运。工厂先后派人到海州、新浦等地,省内泰安、招远、牟平等地购买大麦,勉强维持生产。酿酒的酒花,从德国、捷克、荷兰等国购买,经海参崴辗转上海、天津、青岛等港口进厂。由于时间不固定,交通不通畅,常常因待料耽误生产。30年代,公司从德国购进酒花根苗试种。试种最多的年份达到7亩,每亩收酒花75公斤。但洋酒师说,用中国酒花酿酒,出了问题,概不负责。针对外国酒师的挑衅,朱梅与工人一道从选麦、浸泡生芽、炙烤每道工序做起,严格控制麦芽温度,改进生产工艺,硬是用国产酒花酿造出烟台啤酒。其质量及口感均不逊色于进口酒花酿制的啤酒。由此,朱梅等人对外国酒师糖化工序不合理,酒液过滤后浑浊的问题提出质疑,报请国民政府仲裁部门和厂方联合检验,情况属实,公司解除对外国酒师的聘任合同。
由于朱梅平易近人,作为中国第一代酒师,培养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后来,朱梅到张裕葡萄酒公司兼任酒师时,啤酒厂的工作仍然正常运行。朱梅任职期间,对啤酒厂的设施、生产工艺进行多次改进,啤酒口感、质量均胜过外国酒师所制。1940年,王益斋等人先后在天津、青岛、威海等地宣传醴泉啤酒公司的优势,筹集资金50余万元,成立新的董事会,如数还清中国银行烟台支行债务,收回工厂自营。1942年,全厂员工有200余人,分设糖化室、发酵室、煮酒室、装酒室、机修室、制冰室、酒窖等,拥有2部冷气机、1部电力发电机、1部洗瓶机等设备,年产啤酒600余吨,年盈利50余万元。1944年,啤酒产量达到934吨。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人民政府没收敌伪汉奸股份(占总股份9.64%),公方派出一名董事参与经营。1947年,国民党军占领烟台,员工怕被抓壮丁,人心惶惶,整天东躲西藏,加之缺乏资金,除留有少数员工看守厂房设备,其余人员均回家自谋出路,啤酒生产至此停业,设备闲置。
1954年,境内遭受台风袭击,粮食减产,苹果、梨、枣等落果严重。醴泉啤酒公司响应政府号召,召回企业原有员工,利用闲置的啤酒设备,以当地苹果、梨、枣等果品的落果为原料,因地制宜试制果酒。这种做法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肯定,因此作出“上山下乡找原料,开发天然资源酿酒”的批示。同时省轻工业厅拨给企业款额10万元,建成一条果酒生产线,用以生产果酒,一可节约粮食,二可为果农分忧。1957年7月,企业改为公私合营烟台醴泉酿酒公司,是年生产苹果酒、梨酒和草莓酒共110吨。1958年,国家拨款25万元,在原有啤酒设施的基础上恢复啤酒生产,当年生产啤酒60吨。1963年,因原材料缺乏而停产。1964年恢复生产,当年生产啤酒13吨。1966年10月,改为国营烟台啤酒厂。1971年1月,改称烟台啤酒厂。1971年5月,烟台啤酒厂在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成功研制出“酒液浓郁,黑中透亮,厚实的麦芽焦香诱人欲饮”的黑啤酒,冠名“青岛黑啤酒”。随后,烟台啤酒厂生产的“青岛黑啤酒”以出口商标“栈桥”牌,由山东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销往美国、德国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全省统一筹划调度,当时烟台啤酒无出口权,冠名青岛啤酒厂出口)。当时,啤酒花和大麦奇缺,加之烟台啤酒厂规模小,产量少,啤酒不能满足供应。爱喝啤酒的芝罘人有句口头禅“喝热酒伤肝,饮冷饮伤肺,买不到啤酒伤心”。
2008年11月,烟台啤酒厂与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生产的啤酒有瓶装和易拉罐等系列几十个品种,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全国各地。至今,老虎岩泉水酿造的烟台啤酒已飘香近一个世纪,成为烟台人的骄傲和自豪。烟台人在品味烟台啤酒的同时,也在咂摸烟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沧桑……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马双军夏盛)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办公楼下披红挂彩、喜气洋洋。世界500...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