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YMG记者曲彩云实习记者郭羽思摄影报道
热线电话:18053576722
提起中医这个行业,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也许是扁鹊的望闻问切、华佗的刮骨疗毒,也许是孙思邈的养生之术、李时珍的遍尝百草,抑或是电视剧《大宅门》中白家老号“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的豪言壮语……为了调理阴阳、辨证论治,他们必须有皓首穷经、博览群书的决心和毅力。在烟台,就有这样一位中医名家,他不仅医术精湛、医道高明,而且雅好读书、热衷藏书,他就是张金波。
医书熏陶,家学渊源
在烟台市中医医院诊室中见到张金波时,已近下班时间,诊室外还有慕名前来的患者在等候。张金波虽然不擅言谈,却亲切随和,自有一种医者的从容风度。张医生说,家中世代传承的中医渊源和医书熏陶,为他一生的读书经历奠定了基调:“我1964年生于山东滨州的农村,还不识字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背汤头歌。”一行行七言歌诀浓缩了方剂医理,便于初学者背诵习学,加之在父亲的诊所中观摩行医,这一切在张金波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研习中医、悬壶济世的种子。张金波最开始读书是受家中老人们的影响,读老一辈传下来的医书,《药性赋》《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玉篡金鉴》《血证论》等等,这些对一般人来讲很陌生的医书,经张金波口中说出时,就像一般读书人说“红楼”、“三国”一样轻松随意,实际上,这些书都非常深奥。例如,《药性赋》是将常用中药分类后,用韵语编成赋体,便于从医者准确认识药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分别论述外感病和内科杂病治疗规律;《黄帝内经》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运气学”等。家传的诸多经典中医学书籍,为年轻的张金波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高中毕业后,张金波考进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加深入地研习中医学,探求医源,配合方剂,无不需要专业书籍的指导和滋养。另外,他还研读了大量西医学著作,“中医从业者也必须懂得西医,两种医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体健康。”同时,他还反复精读《周易》《老子》《庄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从中获得补益,解悟医道。
痴迷阅读,崇拜英雄
说到少年时代的课外读物,张金波也有趣事可谈。“小时候能够接触到的书很少,大家多是从村里的老学究、学校的老校长那里借书来读。借书往往是有期限的,比如别人借给我一本书,要我两个星期必须读完还给他,夜里虽然很想抓紧时间去读,但是家里穷心疼灯油,只好白天上课时偷偷读。”学校规定上课时不许读课外书,张金波就把课本立在书桌上,把课外书放在书桌匣里,“老师在讲台上讲数学题,我在下面一边看书,一边跟着老师的讲解点头应和,假装听懂了的样子。有时候读书入了迷,老师没提问,自己也说‘嗯,对’之类的应和老师,结果被抓住了。”不过老师对于爱读书的孩子还是手下留情的,虽然当场没收了书,但过几天一般都会把没收的书还回来。
在这种“读书有风险”的环境下,在为数不多的课外读物中,张金波印象最深的两部书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红楼梦》读了一部分,就被老师没收了。”他说,阅读《三国》《水浒》这类历史传奇小说,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同时令人对英雄人物产生崇拜情结,比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忠义,就让他最为倾心,可以说对他后来执著的职业追求,也有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年龄稍长,张金波开始走进老家的新华书店。最初由于囊中羞涩,他经常租书来读,租借成套的书籍要花几毛钱,这对当时的他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省钱,他与几个朋友合租一套书,几册拆开,交换阅读,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书籍资源。1996年大学毕业后,张金波先后在滨州老家、济南和烟台从医,他的藏书历程也由此徐徐展开。
念念不忘,觅书有方
张金波在滨州、济南、烟台三地的家中都有藏书,其中有些书是重复购置的。因为张金波在烟台工作,滨州老家和济南的家,每年能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如果要读或者用其中哪本书,不可能专程跑那么远的路去取,所以只要能买得到,张金波就尽量多添置一本。张金波的几千册藏书中,医学大家的论著、医案、民间偏方等专业书籍占了大半。由此可见,张金波的藏书是以他从医生涯中日复一日的研读和使用为导向的。
在寻书购书的过程中,张金波遍尝酸甜苦辣的滋味。“二十多岁的时候,读到了家里的一本医书残卷,这本书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但是家里人告诉我,这部书中的医理十分玄远精妙,所以我对它始终念念不忘,特别想要一窥全貌。”于是,每到一个城市,张金波都用心寻觅它的踪影。终于,在2013年,他在北京的新华书店买到了这部书。“当时真是如获至宝,激动得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颗心几乎要跳出胸口,马上飞奔回旅馆,一口气读完了,果然和长辈们说得丝毫不差,这也算是了却了一个多年的心愿。”谈到这里,张金波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公开了一些宝贵的医书资料,这对于中医从业者的读书和藏书意义深远。
旧书摊是张金波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必然要去逛逛的去处,而且不管是到了多么陌生的地方,他都能够轻车熟路地找到旧书摊,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秘笈”:“一般大学校园附近都有旧书摊,而且在那些旧书摊往往能找到我需要的书。比如到了济南,就去山东大学周围转一转,或者到一些医学院校周边,更容易发现一些医学类的好书。”凭着这样多年积累出的敏锐“嗅觉”,张金波的藏书得以时常注入一些“新鲜血液”。
传统滋养,医道天成
除了专业的医书之外,张金波业余时间常常阅读传统文化类书籍,除了上文提到的《周易》《老子》《庄子》之外,他还收藏了许多道家、佛家典籍,最爱读的还是五千言《道德经》。他说,其实这很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阴阳相生、贵柔守弱、无为而治等道理,与中医的医术和医道是息息相通的。比如病人头痛,我不是简单地给他治疗头痛这个症状,而是辨析他是太阳头痛,太阴头痛,还是少阴头痛,然后为他系统地调理整治,经脉通畅之后,头痛的表面症状自然就消除了,这就不是单纯的对症下药,而是体现出中医讲求的清静无为之道。”人生哲理原来与医理息息相通。“我还喜欢读《易》,《易经》《易传》都仔细读过,老人们常说,不通《易》不可为大医,医者能从其中吸收许多大有裨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我们能通晓一点传统文化常识,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中和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医之道。
张金波未来的打算是将能找到的从汉朝到建国以来的医案通读一遍,因为“古人传下来的精妙义理,才是打开中医智慧宝库的钥匙”。这个宏大的志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和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是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张金波对此并不介怀,他更在意的是读书用书的效率问题:“书是用来读的,不是买来收藏的。如果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借书的好处反而更多,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了一个时间的限制,就不会把书束之高阁,读书就有了危机感、紧迫感。”这就是张金波几十年坚持读书的经验之谈。
张金波的一双儿女虽然自小也接受着医书的熏陶,却最终都没有继承家中的行医传统。张金波对此很坦然:“我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中医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因为这个行业的产出率确实比较低,即使大学毕业获得行医资格,也不能代表你已经成为了一名好中医。”这也许是真正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过,他并不为此感到失望,毕竟,细阅医经,探求医源,悬丝切脉,妙手回春,在成为“大医”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是他毕生的追求。
新闻推荐
救援艇救护车无人机齐上阵 全国首次海洋牧场平台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烟台市举行
本报讯(YMG记者陆启飞通讯员李宁摄影报道)昨天上午,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省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总队、烟台市海洋...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