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烟台 今日龙口 今日莱阳 今日莱州 今日蓬莱 今日招远 今日栖霞 今日海阳 今日长岛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今日烟台 > 正文

分享他们的发现

来源:烟台晚报 2019-04-14 11:12   https://www.yybnet.net/

张心宏

分享什么样的发现?“他们”指的是谁?我这里说的是韦廉臣夫人以及她100多年前的一部作品《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以及该书的两位中文译注者:刘惠琴和陈海涛。

要说韦廉臣夫人,得先从韦廉臣先生说起。韦廉臣,英国传教士,出生于苏格兰,1855年受英国基督教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1863年,韦廉臣又代表苏格兰圣经会重返中国,此后长期定居山东烟台,从事传道、兴办教育、学术研究、翻译出版等工作。1877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在华传教士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干事。1887年他又在上海创办同文书会,并任总监,是李提摩太的前任。同文书会后来更名为广学会。这个大名鼎鼎的广学会,介绍、翻译、出版了大量近代西方典籍,对清末变法改良运动的兴起,产生过重要影响。1889年,韦廉臣创立了《万国公报》月刊,成为近代中国传播西方学术和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刊物。1890年,韦廉臣在烟台去世,享年61岁。死后葬于烟台毓璜顶西侨公墓。他的那块紫褐色的墓碑,历经岁月风雨,今天仍然静静地卧在那个角落里。

韦廉臣的夫人伊莎贝拉虽然不像她的丈夫那么有名,但她绝对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在中国生活多年,能娴熟地使用中文,交际广泛,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1881年,韦廉臣夫妇乘坐軕子进行了一次从烟台到北京的旅行,这本《中国古道》就是韦廉臣夫人记叙的他们的沿途所见。130多年前晚清的山东、河北(那时称直隶)、北京都是个什么样?晚清的山东人、中国人都什么样?那时候的西方人怎么看我们?他们沿途有些什么重要的发现?书中娓娓道来。

再说这本书的译注者,说这两位也是“发现者”,并不为过。

接过快递小哥的送书,掀掉塑料膜,随手一翻,翻到了第41页,这一页上有一条关于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译者注释。我读书不多,但很少见这么翔实、这么讲究的译注。说起彭斯,咱们国家翻译苏格兰诗人彭斯最多的专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著名的英语专家王佐良教授。我上大学的时候,有幸听过王教授的彭斯诗歌翻译的讲座。读着这里头的注释,真的像回到了当年的讲座现场。所不同的是这条译注,还延展到了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这可比王教授的讲座鲜活啊!

再往下看,是一条翔实的对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注解。原作者拿着她熟悉的苏格兰文学巨匠的作品比较当时她在中国的发现,译者又把他所读懂的原著用通顺的中文给我们讲述他的翻译发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译注里还有一条,把我惊出一身冷汗:“荷兰鬼船”(Flying Dutch-man),又译作“漂泊的荷兰人”。这是个很有名的文字陷阱。Flying Dutch-man一词,害苦了很多翻译家、音乐家,因为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根据这个北欧传说写了一部辉煌壮丽的著名歌剧。望文生义的翻译家大有人在,直接翻译成“漂泊的荷兰人”,看上去似乎很准确还略带诗意,其实大谬不然。《中国古道》的译注者,不紧不慢,几句话便准确地诠释了这个掌故。译注掌故,颇见功力。

对这本书的细读,就是从这几个译注开始的。全书一共有译注70余条,条条有讲究。内容涉及中外文化历史知识、圣经里的地名人物,甚至连欧洲的斗鸡鸡种都有注解。理由只有一个:帮助读者发现,做更好的探索发现。

韦廉臣夫人从离开烟台上路后,一路慢慢揭开她的发现:有刚刚过门的小媳妇,有出殡的大场面,有饮食、山水、道路,有裹脚溺婴的残酷,沿途所遇到的山东人,扑面而来的胶东风情,读着读着,你会觉得韦廉臣夫人根本不是英伦妇人,她整个儿一位山东大嫂,真的,她会讲地道的山东话。但是想让她在译文里用一口地道的山东话说故事,那就要看译者的文采和本事了(译者是西北人,西北口音很重)。这就好像咱们以前看过很多日本演员高仓健演的电影,他的配音大都是上译厂毕克完成的,所以就会觉得高仓健一张嘴说话,就应该是毕克说话的那个深沉有力的味儿。实际上这在翻译里是极其难以做到的。必须得是读懂了外文原文,语言文字都读“化”了,搁在心里脑子里,再用自己的口表达出来。

整本书就是一部散文诗。说它是散文诗,就连句子都是短短的,诗句一样。全书很少有超过22个字的长句子,译者真是苦苦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个说法我是从陈忠实老师那儿学来的,老陈说他是从海明威那儿读到的。老陈的文字就带着一股浓浓的西北味儿。散文诗的行纪里,我最喜欢韦廉臣夫人关于軕子的描写。軕子,也叫骡轿,是当时胶东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早已消失。它的结构很简单,一个轿厢,可以是草编的,也可以是席子编的。左右插上两根大长木杆,一前一后俩骡子驮着。我喜欢看她写軕子,因为狄考文、李提摩太、郭显德和慕拉第都在他们的日记、传记里写到过軕子。他们乘坐軕子下乡传道、进城赶集,但是谁也没有像韦廉臣夫人这样,用这么大的篇幅去写軕子,写得又是这样细致。她的描写,真可以是一部“軕子制作手册”,仔细读过,就可以学着自己制作。軕子是他们从烟台到北京长途旅行天天离不开的交通工具,她写了軕子,写了驮軕子的骡子、赶着骡子的骡夫,更写了他们作为乘客的感受。书中关于軕子的制作过程,真是惟妙惟肖。我读了以后,立马有冲动请蓬莱老家的同学帮我到乡下找木匠和篾匠,再去租两头骡子,等回头架起軕子,咱也体验体验这个一百多年前的交通工具。

新闻推荐

烟沪杭共谋“幸福故事” “知服新城·幸福港湾”推介会亮相黄浦江畔

春意盎然,迷人的黄浦江畔散发出浓郁的魅力。4月12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带着700万烟台人民的深厚友情,怀着增进了解、深化交流...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分享他们的发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