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73岁的于占芬大清早就冒着寒风从莱山赶到大海阳“壹家生活社区厨坊”。虽然已随子女搬到莱山区,于占芬仍坚持每天坐公交往返两次到大海阳,为社区事务奔忙。
于占芬说:“我从大海阳搬走了,要不是冷晓燕,我不会天天回到社区工作。我拿她当自己亲闺女,给她帮忙我高兴!”去年厨坊开始筹建时,于占芬亲自带领志愿者挑选锅碗瓢盆、抽油烟机等物品,保证厨具的品质,还为工作人员配备了专门的衣服和帽子,将小小的厨坊打造的“五脏俱全”。
一餐一饭虽小,但传递的是一份互助的温暖。小厨坊不是采用市场化的模式,而是通过组织动员群众养好本社区的老人,目前厨坊的志愿者达到了32人,为92名社区老人免费做午餐。不仅是厨坊,在大海阳社区,群众帮助群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事例比比皆是。冷晓燕说:“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解决群众问题,光靠社区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很多问题需要依靠群众,形成强大合力。”
眼下,越来越多的服务平台在社区建立。冷晓燕建立起壹家家风馆、壹家初心社、壹家公益坊等19个功能服务区,提出了“社区壹家”的工作理念,倡导“我的社区我的家、我的社区我来建”,“社区的水电我来修、社区的矛盾我来调、社区的安全我来巡、社区的树木我来养、社区的狗狗我来管、社区的幸福我来讲、老人的午餐我来做、孩子的学习我来教、集体的生日我来办”……
如今的大海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社区书记手一挥,社区群众人一群”———善于依靠和发动群众,是冷晓燕做好社区工作的“秘诀”。
在冷晓燕的带领下,大海阳社区呈现出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年轻的照顾年老的、无病的照顾有病的、有钱的帮助困难的”在大海阳成为一种风尚,“为了幸福大海阳的幸福而奋斗”成为了社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和奋斗方向。目前,参与社区服务的党员和群众已达到2500多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水电维修、学生辅导、医疗诊断等服务。往群众心坎上“使劲”听得懂群众的语言,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需求有时候并不是很难,关键是摸清群众想什么、知道群众要什么、找准群众盼什么,往群众心坎上‘使劲’。”———这就是冷晓燕的“群众观”。
社区举办的第25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上,每个参加学习的老人都领到了结业证书。社区门口,张大叔拉着冷晓燕的手高兴的说:“没想到我今年76岁了还能再领一个毕业证,回家我可得让老婆子给我锁好了,书记,我得感谢你,感谢党啊!”
老人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老人的话让冷晓燕深有感触:“没想到一个简单的社工小组活动竟然让老人这么快乐,一个小小的结业证书竟会让老人这么珍惜!群众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就看我们能不能替他们想到了。”
大海阳辖区有一位只靠每月420元遗属补助生活的居民,冬天只穿着单薄的棉衣呆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过冬。冷晓燕每年都为他申请取暖补贴,但在去年冬天走访时,发现他仍然穿着单薄的衣服。到邻居家询问后,冷晓燕“恍然大悟”,原来老人因为家庭困难,舍不得用取暖补贴买棉衣。她马上联系街道“爱心超市”申请了棉被棉衣给老人送去,接过棉衣的老人顿时热泪盈眶。“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给老人再多的钱,他舍不得花仍然挨冻,棉衣棉被并不值钱,却能让他过一个暖冬。”由此,冷晓燕在社区建立了“四级责任人”为民服务分包网络,将社区书记、工作人员、楼片长、党员分别作为一至四级联系群众责任人,并向辖区群众公布联系方式,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群众需求有人管。
“在社区工作就要听得懂群众的语言,了解群众的需求。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袋面或一桶花生油,但却传递了我们的责任和承诺,做了他们最急最盼的事,做了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更多地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冷晓燕说。眼下,只要是大海阳社区的群众,不论是生活中遇到大灾或者小祸,还是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都会得到社区党委的帮忙和救助。社区大党委为家庭困难的复退军人解决了近4万元的孩子大学学费问题;引进高校社工组织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提供了四年免费的“430”课堂;寒暑假“阳光伙伴公益成长园”服务,解决了孩子们放学后和寒暑假无人看管的问题……
好社区,是一座幸福的港湾。冷晓燕,就是幸福大海阳的守护者。“我觉得不论是工作方法也好,还是服务机制也好,还是工作创新也好,这些都是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的幸福记挂在心上。”冷晓燕的话发人深省,心里装着群众,对群众有感情,把群众当亲人,才会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有办法、有思路……
新闻推荐
卧龙商会党委着力搭建“三大平台” 破除非公企业发展“三大痛点”
本报讯(YMG记者宋晓娜通讯员赵玮)卧龙商会党委自成立以来,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围绕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坚持...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