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掌握了时间,就迈出了文明的一大步,不再踯躅于那片混沌未开的天地,转而把握自己的命运。
从根据日影方向测时的日晷类,到利用恒定流量计时的滴漏类,当计时仪器转入到机械传动结构的钟表阶段,中国时间便深深打上了“烟台”烙印。
在烟台东方文化市场“守亮民俗博物馆”里,收藏着近百个上世纪30年代的钟表。今天,请将时钟的指针回拨,跟随记者的目光,来重温近百年时光里,烟台钟表那些难忘而不寻常的历史。
YMG记者邹春霞摄影报道
百年老钟表设计元素古今合壁
“八仙过海”等传统图案风行
走进博物馆,一排具有古老气息的老钟表映入眼帘。每个坐钟都为实物而制,铜质雕刻的花边,拎起来相当有分量。不同的是,钟表上面镶的是铜质图案。
记者发现,“麒麟献寿”、“狮子滚绣球”、“金蟾吉祥”、“二龙戏珠”“十八罗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非常多。
一个钟表非常有特色,它吊摆位置是灵巧而绚丽的花卉,两侧则是非常有烟台特色的八仙过海铜人、露着肚子的吕洞宾、拿如意的张果老,还有提着篮子的蓝采和,都非常逼真。
一个钟表上写着“永业造钟厂”,它的玻璃上画“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图。钟表上面是铜质的麒麟献寿狮子滚绣球。
不仅是传统图案风行,很多上世纪30年代的座钟可谓是中西合壁:这枚表盘上面的数字是欧式的,但表周上的图案是麒麟献寿,钟摆部位是一只飞燕的图案。
这个座钟是国外“马头表”,它由实木制作而成,两侧有西洋仕女图案,钟表上的数字纤细洋气,欧洲风格明显。
看到这个表上的指针了吗?像欧洲的两把剑一样,样子也庄重。这个大钟表有一米五高,是木头做的,有马头图案,非常典型的国外欧式的表盘。
这个落地钟明显是西洋产物,两个小天使,中间一个竖琴,非常欧派。
朝阳街南段孕育中国第一家造钟厂
15岁闯烟台,德国日本偷偷学技术
烟台,作为一个沿海小城,在20世纪初叶的旧中国,能产生并发展成影响全国的制造业“领头羊”并非偶然。除了得益于烟台开埠之先以外,创业者的精明、务实、执着、敢为人先、善于谋划等品质和高人一筹的技艺无疑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威海人李东山,便是众多创业者中的一颗“明星”。
李东山出身贫寒,15岁便只身闯荡烟台,先后在商家学徒和从事小贩生意,为人精明、善谋,先后开过五金铺、制伞厂和玻璃厂。
上世纪30年代初,李东山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决定走上制钟之路。
1912年,李东山开始经销德国、日本产的机械摆钟。1913年,他通过关系,去印度签证并辗转到了德国。在德国某钟厂他做了两年勤杂工,期间偷偷记下制钟所需设备和原材料的型号,但未能掌握技术。不久,李东山又东渡日本,在大阪钟厂打工,暗中学习制钟技术,并通过宴请送礼手段套出关键技术。
半年后,李东山回国将学到的技术转述给技师唐志成,由唐志成按日本“马球”牌百种外壳和机芯做出样机。
同时,李东山在他经营五金行附近的地方———朝阳街南段路东建造厂房,一切准备完毕。
1915年7月,李东山的钟厂终于开业,取名“烟台宝时造钟厂”,钟厂一方面生产汽灯等五金产品支撑企业运转,另一方面由唐志成培训工人,进行制钟生产准备。3年后,宝时钟厂生产出第一批“寳”字牌机械摆钟。
“寳”字商标,就是今天“北极星”商标的前身。
烟台宝时造钟厂,便是中国第一家机械制钟工厂!烟台,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制钟业的发祥地!
重质量销价低站稳胶东市场
挤走日本钟扩展世界销售版图
1919年由“五四”运动引发了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而作为宝时钟厂经理,李东山为推出刚问世的“寳”字钟找到了契机。“请用国货”的广告宣传,“永远保修”的承诺,低于洋钟的销价,使“寳”字钟很快在胶东立住脚。
1923年至1928年,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爆发抵制日货运动,“寳”字钟以物美价廉的国货面孔出现,深受国人青睐,迅速在华北打开销路。其在东北市场更是热销,很快将盘踞多年的日本“马球”牌钟挤出市场。“九一八”事件后,“寳”字钟又逐步进入南方市场且销往东南亚国家。
这期间宝时钟厂生产摆钟达上百个款式花色,并投产单铃和双铃两种闹钟。
无数钟表行业精英从“北极星”走出
打造制钟产业的“黄埔军校”
1960年,“寶”字商标正式更名为“北极星”商标。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国家需要,烟台钟表厂船用钟生产车间要搬迁到内陆地区,烟台钟表人将最好的管理技术人才和最先进的设备送到聊城地区。
90多年来,北极星培养了无数优秀钟表行业精英,他们走向全国各地,建立工厂,不断推动着中国整个制钟产业发展。因此,称北极星是中国制钟产业的“黄埔军校”毫不为过。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烟台制钟业繁衍发展同时,就先后有鲁宣民、孙文庚、刘玉秀、陈书祥等十几名技术骨干从宝时钟厂走出,到天津、青岛、沈阳、丹东、上海、北京开办造钟厂。1932年,鲁宣民、孙文庚等10多名技工在天津开办了北洋造钟厂;1934年,刘玉秀、陈书祥在青岛开办了时辰造钟厂;1935年,赵传尧、徐宝任先后去沈阳开办了新明造钟厂,在丹东开办了大陆造钟厂;1943年,赵传尧又去上海与丛顺滋、李志海等人开办了忠众造钟厂;1944年,徐宝任去北京与徐华梅开办了长城造钟厂;1945年,李典章与唐志成父子等人去上海兴办了市民造钟厂;1946年,陈玉武又去天津开办了华威造钟厂。
1975年,烟台钟表厂在烟台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钟表学校———北极星钟表学校,该校至今仍是全国唯一的一所钟表学校。
上世纪七十年代烟台钟表业进行扩张
曾经一年达到百万只生产规模
从1915年的兴起,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兴盛,再到四十年代的衰微,烟台制钟业30多年的兴衰史折射了中国民族制造业发展的艰难历程,也奠定了烟台作为中国现代钟表业发端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烟台作为国家钟表工业基地,跟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脚步,在前进、停滞、再前进中走过30年。
解放后,钟表开始更加普遍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当时有关领导指示,必须要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1975年,烟台钟表业进行了调整和扩张,走上了专业化生产的道路,组建了木钟、闹钟、手表等分工更为细致的生产厂,之后又新建了钟表元器件、钟表材料生产厂和研究所,形成了完整的钟表生产体系。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烟台市钟表规模化生产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一年甚至能够达到百万只的规模。
从那林林总总的百年旧物中,看到烟台百年钟表城的记忆,由此守望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也眺望着一个明朗的未来。
新闻推荐
阿里天天正能量“最美家乡人”全国评选揭晓啦!, 烟台市杨希勇当选全国最美家乡人
晨报讯(YMG记者滕新书摄影报道)20万网友点赞致敬,30余省市媒体评委投票……10月23日,备受关注的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2018年...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