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长富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洞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清王朝以官文、呈报一统天下的“报纸”模式被打破,满纸繁文缛节的《邸报》、《京报》、《宫门抄》渐趋走进幕后,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开始在中国的纸媒“舞台”粉墨登场。
烟台作为最早开埠的港口城市之一,办报历史始于1894年外国人创办的《芝罘快邮》,而国人办报则是从1905年的《之罘报》发端。资料记载,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有迹可循的报纸多达二十余种。对一座滨海小城而言,为何会聚集了如此多的商贾旅人、社会团体设点办报呢?究其原因估计有三,其一,作为最早的沿海开埠城市之一,聚集了众多国内外官商、买办、店铺商行。其二,进出京津冀的船舶多停靠于此,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海岸。其三,受外国先进思想的刺激,民族资本业,文化教育等在这里发展迅速。笔者以为以上几点,足可以使烟台小城“商贾云集,人烟辐辏”了。经济与文化历来是相互依托并存的,缺一不可。虽然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战事不断,政权尚处在过度变革时期。但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烟台的报纸业出现一次短暂而辉煌高潮,而《东海报》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东海报》,创刊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廿四日(1926年12月24日),日出两张。为达推广和宣传目的,在创办之初该报前三期免费赠阅。民国十六年四月三十日(1927年4月30日)《东海报》尚曾出版,何时停刊无资料可考。
舍下存有十几张《东海报》,此为第三号,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廿六日(1926年12月26日)出版,四开八页,竹纸铅印。“东海报”三字隶书写就,竖排右翻。报头右侧为“中华民国邮务管理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类”登记,左侧为报馆地址设在“烟台潮州会馆街中市路南门牌号二十六号”。该报设有“专电”,“特载”,“要闻”,“时评”,“本省”,“本埠”,“海客谈”等栏目。翻开这张浸溢着故纸余香的《东海报》,犹如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九十年前,那个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的海滨小城。让今天的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当年这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各领域的真实风貌。
在一定程度上说,纸媒广告既是报纸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又可以反映当时背景下各行业繁荣发展的现状。时过境迁,一些当年的老广告,不仅成为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名片,更给我们研究早期地方工商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比如这份《东海报》一共八页,单是通版广告就占用了一半,分别是第一、四、五、八页。第一页刊载,位于烟台顺泰街世界书局的新书启示,以及北大街恒祥和内,上海汇丰银行烟台东方储蓄银公司刊布的广告。五版和八版分别刊有,潮州会馆街中市路南华昌印书馆、老釐局街元盛公帽店、北大街明华照相馆以及奇山所南门里天增顺药房的广告。报纸第四页,是烟台稻香村南味坊茶食店,迁移至潮州会馆西头儒林街中口洋楼的广告。版下,是开设在烟台道尹公署迤南的东莱烧锅刊登的一则紧要启事,“敬启者,本烧锅开设烟埠历经数载……兹查近有无耻之徒,谣传敝号所制之酒有掺入酒精等事……夫酒精之为物,原属燃料之品,其性急燥酷烈异常,若掺入真正酒内,饮后自觉口干腹渴,……若得滴珠酒精,敝号情愿以大洋千元之罚款。……恐未周知,仅此声明。”与其说这是东莱烧锅为证清白,许以重金让大家监督之启事,莫若说是一则精心构思的创意广告。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古来有之,对于诬陷、诋毁企业信誉的行为,这家“东莱烧锅”可谓不惜重金,连篇累牍在报纸刊登这则“紧要启事”,实在是高明之举,亦是今日之企业学习的楷模。不知这家位于烟台道尹公署附近,有着百年甚至更早历史的酿酒作坊如今是否安在?设若去品尝几盅飘溢着浓郁乡情的“东莱烧锅”,定会让过往的文人骚客沉醉期间,流连忘返!
因系创刊之始,故在前几期的《东海报》上,依旧登载不少单位与个人的道贺“誌禧”。如第二页中间位置,有位叫做史绳武的,别出心裁把“东海报”三字拼成灯塔形状,赞誉致贺之词“东海明灯、中流砥柱”嵌入期间,字中有画,画中有字。这种构思巧妙艺术形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二页中还有这样一段诗文,“郭君愧菴,报界巨擎。秉笔芝罘,身历年所。提倡鼓吹,重赖报端。我观贵报,美不胜收。涛涛雄辩,如水长流,发起海隅,遍播神州。”祝词系先志中学(烟台八中前身)刘绍兰、曲之杰撰写的。我们从这首赞美诗中,得知《东海报》的创办人叫郭愧菴。那么,这位被称为“报界巨擘”的郭愧菴先生,为官宦,为商贾,为学人,为党派?笔者几经努力,遍翻诸多省内外新闻出版与地方史志,终不得其果。好在老天不薄于他,能让这张美不胜收的《东海报》得存世间。《东海报》的第三页、六页为各地及省内新闻,主要载《杨宇霆最近之奉吴谈》、《清逊帝赴日说尚早》、《鲁张颁发三大禁令》等。在该页的中间还有一帧题词:上书“东海报出版之吉”,“舆论明星”,下款落归舜丞等三人敬祝。另外两人不曾知晓,但这个归舜丞历史却有记载,归舜丞名炳勋,江苏常熟人,1886年生,先在《小说林》任编辑,后为萨镇冰督办淞沪水陆警察署秘书,深得萨赏识。此人辗转警署、海军、教育各界,曾协助萨镇冰创办烟台海军学校,一生著译甚多。
第六页,“本省”新闻刊载《国际妇女长途竞赛》,报道青岛万国体育会发起国际妇女竞走比赛的消息,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妇女运动会了吧!“本埠”新闻载,《记者联欢社改选》,推举丁训初(烟台《钟声报》社长)、郭燧卿为总务部员,王宗儒(《芝罘日报》社长)、王翰卿为财政部员,褚宗周(即褚文郁,烟台《爱国报》社长)、郑千里(《胶东新报》社长)等为交际部员,牟又尼(即牟传薪,《钟声报》编辑,牟闵同志父亲)、仲绍文(《烟台概览》编著者)等为文牍部员。文中说的这个“记者联欢社”,实际上就是当时烟台官商与文化界名流创立的一个娱乐场所。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一一赘述并罗列上这些人名,皆因这个群体在烟台历史上,均曾为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过莫大贡献。所以,我们有理由记住他们。
第七页是《东海报》副刊叫“海客谈”,分别有“谈话”、“笑话”、“谐著”、“小说”等版块。其中“谈话”栏有一篇《镜里的人》的小文章,以镜喻人意味深远,说“有镜外的人,方有镜内的人。镜外人的喜也喜,怒也怒。喜怒哀乐,诏媚狡狂,镜内亦如此。但世上不明是非,不辨邪正一味盲从,至沦其身于罪恶的人,也是和镜中人一样,真是可叹”。而“谐著”栏载有《祭庸医文》一文也颇具趣味儿,该文对世间某些滥竽充数,欺世盗名者进行诙谐幽默的讥讽。说,“今有庸医某忽暴病而卒,时人作文以祭之曰:公幼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学医术自谓成。行医三年,无过问者,公忿公疾,自医而身死,呜呼公死矣,公竟死矣!公死而天下人少死,公不死而天下人多死矣!又为之铭曰:君之用方,为虎为狼,君之医术,非岐非黄。著君之手,无痛有痛,服君之药不亡而亡”。
笔者藏报二十几载,自诩曾经眼千余种清末、民国出版的报纸,但像这张字体硕大,用纸考究,印刷精良,版式大方的《东海报》实不多见。这个叫做郭愧菴的报人,一定是位深谙报纸出版的行家里手。虽然身后寂寂无名,但因为《东海报》,历史就应当记他一笔。
每每翻阅这些故纸陈报,笔者时常会生出万千感慨。历史已经远去,那些定格在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铺号、街巷,随着岁月的洗涤早已物是人非!只有眼前这张泛黄的老报纸,依然像一位思路清晰的智者,准确无误地向我们娓娓讲述这座海滨小城的昨日风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王文通讯员董超袁兆君)10月20日,烟台大学与烟台市台海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烟台大学举行。双方将共同组建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台海集团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技...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