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
近五年来,烟台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运行指标增长位于合理区间,均高于全省平均,收入及利润总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五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加了3674.9亿元、198.45亿元,分别增长了29.10%和20.43%;在全省的位次也由2、2位前进到双第1。
烟台是工业大市、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规模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省17城市前列。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在转方式中加快发展,又在调结构上提质增效,既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着力加快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工业发展体系,工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力军。逆势进位,规模总量位居全省首位经济新常态下,实体困难重重,形势咄咄逼人。
展阅烟台工业画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综合评比名列全省前茅。以评分全国地级市第一的成绩,被工信部提名为“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并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获批全国首批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成为全省唯一入围城市。规模总量跃居全省首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25万亿元增加到1.63万亿元、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全省第1位,占全省的10.9%。今年1-7月,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保持全省第1。质量效益保持全省领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由2012年的97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169.6亿元,跃居全省第1位,占全省的13.5%;万元GDP能耗0.33吨标准煤,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成为首个地市级“国家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基地”。今年以来工业利润仍然保持全省第1。支撑带动作用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提供了全市近5成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2016年带动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926亿元,占全省的10.3%。
这一跃,是烟台工业砥砺前行的见证。
成功的背后,烟台市坚持产业提升引领转型功不可没。近年来,烟台市始终把产业提档升级作为工业转型之基,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和特色化发展方向,打造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全市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41个大类中的37个大类,形成了5个千亿级和17个百亿级的产业方阵。机械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元,“国之重器”频频出现“烟台元素”的身影。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由中集来福士建造完成;东方钛合金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近两成的零部件;五一三所为神舟号飞船、天宫二号提供重要电子设备。电子信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967亿元、占全省的近1/3,手机产量约占全省一半。黄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65亿元,黄金资源保有量、产量和收入均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国每100克黄金中就有39克产自烟台。食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19亿元、占全省的1/10,是“中国食品名城”、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全国每3瓶葡萄酒中就有1瓶产自烟台。现代化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74亿元,拥有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聚氨酯产业基地。
坚持培强做大带动转型,增添工业发展新活力。烟台市把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源动力来培育,先后实施了“8515工程”、“双百千工程”等培强做大工程,不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级企业达到16家,其中过千亿级企业1家。富士康是山东省第一出口大户;上汽通用东岳累计生产整车突破400万辆,带动2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万华集团是全球第5个掌握MDI核心生产技术的企业,MDI产能居全球首位,在“国家创新型百强企业”中位列华为之后,排名第三;张裕是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鲁花是国内花生油第一品牌;杰瑞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国内油气装备领域最大的民营上市公司;中集来福士打破欧美核心技术垄断,成为全球6家之一、我国唯一具有批量生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高端海工装备引领企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95种产品在国内行业排前5位,其中57种产品排第一。创新升级,驱动转型新征程纵观全球,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模式势头强劲,新经济方兴未艾。
在变革的关键节点,谁把握了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
如何以新应新,以变应变?
坚持技术进步驱动转型,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
烟台市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来抓。持续加大技改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引导企业将投资重点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领域,2012-2016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800多亿元,年均增长6%;其中2016年完成技改投资1416亿元,连续第6年突破千亿大关,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2.3%。万华工业园二期、东岳动力总成下一代C系列发动机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将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拉动和支撑。
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对比2012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45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1家和工业设计中心15家;还拥有中集海工研究院、现代汽车研发中心等在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北京科技大学烟台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先后落户烟台市。
扎实推进两化融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出台了《关于以信息化为引领、以“互联网+”为路径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工业领域推行产品加“芯”、设计借“云”、生产添“智”等应用模式,烟台被确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省无线城市试点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创建了一批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车间,17户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服务转型,再造工业强市新优势过去五年,烟台市工业发展成绩令人瞩目,这也得益于机制创新和服务转型。
烟台市通过坚持机制创新服务转型,完善工业发展新保障。首先,加强运行监测,完善服务机制。市经信委牵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套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全方位的大跨度调度平台体系,不仅能实时监测工业运行态势,还能及时反映企业的困难问题;烟台也被列为“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落实分层次联系企业制度、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首接负责制度等,实行“问题台账”和“销号办理”制度,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创新调控机制,坚持绿色发展。在全国率先创新实行了“三控两转”节能调控新机制,对各县市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实行“晴雨表”制度,推进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016年,烟台市被授予“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国家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基地,在全省唯一连续11年完成节能目标任务。
发挥惠企红利,为企业降本减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项目等,促进了工业企业的提档升级。充分发挥1亿元信贷周转金作用,五年来共为企业垫付信贷周转金累计达到30多亿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智慧提升工程”,对全市重点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2014-2016年累计培训1700多人次,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公共责任意识明显提高。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工业系统厚植发展新优势,开启向工业强市跨越之路。YMG记者高少帅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上午,烟台市召开科技创新工作专题通报协商会,通报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情况,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建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永霞出...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