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武峻平通讯员卢家傲宋韶杰崔克威
□凌晨开海,半路返航
8月31日深夜11时,开发区八角港渔,今年47岁的船老大栾谨安正在忙活。从15岁开始便随父亲出海打渔,他有着丰富的打渔经验。“三个月都没出海了,开海首日,大家肯定都会去讨个彩头。”
昨天凌晨两时许,渔民们纷纷开始上船,检查船上渔网、绳索等物品。凌晨三时,“轰隆隆”的马达声在码头上响起一片。“开海喽……”随着栾谨安的一声吆喝,码头上50多条船陆陆续续驶离码头,朝东北方向行驶。
夜的寂静与航行的枯燥弥漫着。船上,栾谨安一手掌舵,一手抽着烟,就这样在凌晨的海面上一直和记者唠着家常。在这艘30马力的“鲁烟渔2069”渔船上,栾谨安和他雇佣的伙计已度过了很多个春秋。“打渔一般在9月到11月这三个月,冬天都不出海。”栾师傅介绍,每年这三个月是他最忙的时候,除了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共出海60多天。雇佣一个伙计,三个月工资16000元,油费3万多元。“还好每年国家都给渔民一定的燃油补贴。”栾谨安说,国家每年给他补贴2万多元的油费,给渔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聊着聊着,不觉已到了凌晨5点,这时船已经开出16海里,记者的手机在浩瀚的大海中一点信号也没有,无法定位。
“现在我们在烟台北部,这个点可以下网了。”说着,栾谨安开始下网,让鱼儿慢慢钻入网内。突然,天降倾盆大雨。“昨晚天气预报说有风暴增水,该不会刮大风吧。”栾谨安说,每到刮风下雨天,八角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发预警短信,提醒渔民注意出海安全。
“起网了!”早上7点,栾师傅第一网鱼即将起网,栾谨安控制船速和航向,船员固定渔网,在7点10分的时候,第一网鱼出水上船。这一网,他们有些失望:大部分是爬虾、笔管蛸、鱿鱼以及黄花鱼。
这时,天空下起瓢泼大雨,并伴随大风,船左右晃动。“风太大了,回去吧。”通过电台,栾谨安和其他渔民商量后都认为,海上刮的风大约在6到7级,如果继续打渔,会有危险,大家决定返航回家。栾谨安将刚放下的第二网捞了上来,第二网鱼数量还不如第一网一半多。
□这次出海,刚够油钱
“今天一共打了四五百斤的东西,可能刚够油钱。”栾谨安说,出海一次就要500元左右的油钱,而打捞上来的东西,价格虽然还没定,但数量不多,而且大部分都卖不上价钱,所以一船鱼,也就能卖四五百块钱。栾师傅称,如果不下雨的话,一上午可以打4网鱼,再好好挑拣一下,出海一趟应该能卖上2000多元。中午近11点,记者跟随栾师傅返回八角码头,岸上已经有商贩在等,看到收获不多,商贩只挑选了一些卖相较好的爬虾和鱿鱼。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航行,除了放在水笼里的鱼,大部分都已经死亡,尤其是小黄花鱼数量最多。“鱼这么小而且都死了,能有人买吗?”记者疑问,栾谨安说,这样的鱼一般都是养殖户买回去喂狐狸。“五毛钱一斤,卖不上什么价格。”
“30年前,出海打渔的最少有上百艘船,现在打渔的是越来越少了。”栾谨安介绍,由于近几年生意不好做,加上附近一家企业招工,很多人选择到工厂上班,不再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飘缈的大海上,“因此不少人将船卖掉,出海打渔的人也比以前少的多。”
新闻推荐
“银发族”出游凭啥交“附加费”?, 行业潜规则?额外受优待?都是无稽之谈!
9月,是老年人出游的黄金时段。记者近日从本市多家旅行社获悉,近期本市报名出游的老年人几乎占据了目前出行游客总数的“半壁江山”。然而在火热的出行行情...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