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开埠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两位分别代表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但却在烟台分署办公、各行其事的地方大员,心境却大不相同。
身为土生土长的蓬莱人,王启曾从直隶候补知府转回故乡上任,想必心头别有番滋味;而身为首任东海关总税务司的汉南,不但在烟台山上修建了总税务司公署,更成为烟台财政大权实际意义上的掌控者。耐人寻味的是,开埠后极少见于《清实录》和地方志的王启曾,近年来却因收藏热的日渐升温,成为书法拍卖场上的红人;而在东海关档案中随处可见的汉南,在近代中国却几近销声匿迹。
王启曾(1802-1880),号秋浦,蓬莱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系蓬莱城望族之后。祖父王錞,武举。伯父王壬垣,嘉庆戊午举人,曾任陕西韩城、洵阳、三原知县,后迁孝义同知。父亲王戟垣掌管家业,赠资政大夫。堂兄王启炳,嘉庆丙子优贡,初任镶红旗教习,后任湖北大冶知县、江苏通州、直隶知州、湖北陨阳知府,有政声。王启曾之子王尔植,随官京师,咸丰戊午顺天副贡,任户部郎中,光绪八年曾参与编撰江瑞采主修的《蓬莱县志》。少时便以聪颖博学、精通经史闻名故里,善诗词,工书法,初临魏晋名帖,后遍研习唐、宋诸家书体,自成一派。踏入仕途后先任官刑部主事,后转任郎中,旋即擢广平府知府。咸丰十一年(1862年),山东烟台新设东海关,王启曾奉檄往经理,后加监运使衔,旋知州知府,补正定知府。
王启曾为官清廉,心寄民安。担任广平府知府期间,重修城垣、挖掘壕沟,搭建桥梁,既利农事,又益防御,此后捻军大举进攻山东地区时,惟独广平府得以保全。他勤于政事,史书记载“昼伏牍提讯疑案,平反案狱,不避权贵;勘受古籍,裁汰陋规,杜绝馈遗,所至有声,尽怀其德。”直隶总督曾国藩得悉王启曾公正廉明,推荐其担任道员,并获清廷赏赐的顶戴花翎,政声卓著,在烟台任上,曾辗转山东多地任职的王启曾编撰了《山东通志》,后人称颂不衰。蓬莱古祠万寿宫之乡贤祠中有其奉位。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被外国炮舰打破,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中旬,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将登州定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下旬,时任直隶候补知府的王启曾从天津到烟台专办通商事宜;经过一番筹划,王启曾于同年8月22日主持仪式,烟台正式开埠。开埠之后,王启曾勤政一面继续展现,他对山东各海口的税收状况进行走访考察,发现各口抽收厘金混乱,偷税漏税严重,立即向清廷奏申,要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终于在1862年1月16日,清廷调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专门负责中外税务,并颁发关防。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在现芝罘区道恕街建东海关监督衙门,道台兼任东海关监督,3月开关办公。自此,东海关成为“山东第一海关”。
尽管王启曾是开埠后烟台名义上的最高级别官员,但在东海关日渐把持辖区关税收入、财权旁落的大背景下,首任东海关总税务司汉南的权力可想而知。当时虽然清廷委派的崇芳托名东海关监督,但大权却始终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海关设立后最大的困难,就是对外国商船的征税,原因主要是彼此言语不通。东海关不得不聘任外国人来从事税务工作,开始只是充当翻译。但外国人一则拥有语言优势,二则通晓贸易,很快就被聘任为税务官乃至税务司。在此背景下,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同乡兼密友汉南被任命为东海关总税务司,可谓顺理成章。他来到烟台,标志着烟台海关权和港口管理权的旁落。在此后的80余年里,东海关税务司一职一直由外国人把持。
1863年3月23日,汉南一行抵烟,那时,东海关尚无正式办公署,便租世昌洋行房屋居住,后因租房过少而不能应用,乃请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批准,“在烟台山西侧盖洋楼一所”。清同治四年(1865年)始建,次年竣工。即今烟台市芝罘区顺泰街13号,东海关税务司公署。同时建造的海关码头,是烟台有史以来第一座公用码头。
在烟台,汉南办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1863年3月17日,东海关公布了《烟台口东海关章程》和《船只进口章程》,使烟台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港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第二件是建立了必要的原始统计:1863年3月23日,烟台开始对贸易活动进行全面统计。
YMG记者杨健
新闻推荐
近代烟台开埠是与列强对我国的强行掠夺和侵略联系在一起的,烟台开埠是国人的耻辱。但烟台开埠,使之成为山东近代第一个通商口岸和沟通中外贸易、连接南北交通的重要基地,也...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