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1861年8月22日,烟台开埠。从此,“洋货满街巷,洋味进万家”。烟台开埠,西方列强乘机而入,1932年,烟台山下设立领事馆的国家达到17个,密度之高创下当时的亚洲之最。与此同时,传教士们设立了教堂,建立了学校和医院。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它“改变了烟台人的一切”。即便到今天,它留下的不止是海边那一排排别墅,不止是港口。它凝固在古建筑中,在人们的口中,在社会的风尚之中。有时有影,有时无形。不得不承认的是,它无处不在。
有人认为它是“伤痛”,有人认为它是“开放”。无论如何,这座城市在其中成长、进步,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养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经济特性和人文品格。当事件成为过去,我们发现,利与弊都是“给养”,得与失皆是“收获”。
今天,本报以纪念之名,掀开150年前的变幻风云。透过“原点”、“潮起”、“风云”、“斯人”、“底片”、“蝶变”……看那时的人、事、物,看开埠的源头、起因、影响。
今天的回望不是怀旧。是为了回顾脚下的这座城,它曾经是什么样,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它又因何拥有今时的地理、人文、风气和民俗。
历史是城市的根。只有溯源而上,找寻“根”的记忆,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体认历史,进而认同城市。更重要的是,通过追寻历史的车辙,获得一种面向未来的启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从容地去探索未知。
有人说,没有回忆的人是可耻的。同样,没有回忆的城市是空洞的。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仍有机会去拾捡历史的浪花。庆幸的是,今天这一切寻根的努力还来得及。当我们扛起那片记忆,承重之余,感受更多的是责任。而这,将汇聚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奋发不止。
这是这座城市的150年。这是我们共有的150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衣文萍通讯员王海燕摄影报道)8月24日晚,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明办、烟台市总工会和卧龙园区管委共同举办的“争做文明人、创建文明城”文艺晚会卧龙...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