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带着课题调研考察
贵州,这个中国西南的偏远角落,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渴望知识,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暑期,烟台大学3支大学生队伍前往贵州支教。
“启梦·天那边”志愿者服务队一行12人,7月16日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开始了他们支教之旅。经过了5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财神镇营竹村,而眼前的景象却吓了他们一跳:满地的废墟,教室是两层的小土楼,破烂不堪的课桌,三条腿的凳子,摇摇晃晃的黑板,几乎没有完整的玻璃,“要不是村长介绍,我很难想象这会是学校。”服务队的队长张赛东说。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天那边”的成员之一范斌临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到那里的第一晚,一人一小碗清水面条勉强当做晚饭,为遵守当地的风俗,晚上我们不得不和棺材睡在了一起。”
队员田鸿儒说道,“我们每天的伙食是土豆和玉米,这里的村民都很好,每次买菜的时候他们从来不收我们的钱。孩子们也给我们送来了茄子、芸豆、角瓜等蔬菜。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我们心里很满足。”
“这次支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给孩子带去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走出贫困的阴影。所以,我们在支教的同时,还带去了我们的课题,对乡村志愿者模式进行调研和考察。”张赛东拿着自己的立项申报书对记者说。
打工:要给山里孩子买电脑
“我们回来已半个多月了,最牵挂的依然是那群可爱的孩子们。”田鸿儒这样说到,“孩子们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一到中午放学,孩子们就堵在办公室门口,拉我们去他们家吃饭。紧紧地抓住你,不让你走。”
家访中,有一个叫王艳萍的女孩走进了大学生的视线。她今年8岁,父母在两年前出事都不在了。家里有兄弟姐妹四人和伯父、奶奶相依为命。伯父双目失明,腿有残疾,几乎是瘫痪在床。奶奶已年近70岁,身体越来越差。当他们问起王艳萍奶奶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怎么办时,奶奶摇着头叹着气回答道:“没得办法。”这4个字深深地
印在了队员们的心里,“这样一个家庭,他们以后该怎么办?我们能做的还是太少了。”张赛东含着眼泪说道。
为期3周的支教工作很快结束了。欢送会上,取代欢声笑语的是志愿者和孩子们不舍的惜别之情。
刚回到学校不久,张赛东等人正在筹划着另一个项目,他们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给贵州山区的孩子们送去第一台电脑,他们是这群志愿者们永远的牵挂。
义诊:医药服务双下乡
滨州医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综合服务队一整行囊,历时3天,跨越3100多公里,7月22日达到四川古蔺,连夜赶赴观文镇,开展义诊。
还没到九点,观文镇卫生院门前义诊活动就提前拉开了帷幕。师生不仅免费为乡民们测量血压,检查口腔,答疑解惑,而且免费发放牙膏牙刷、基本病理常识宣传材料、法律维权点拨手册和科普知识传单。一位刚刚检查过口腔的女村民赞不绝口:“要得要得,希望你们以后多来我们观文镇。”据她介绍,她患牙痛已有很长时间了,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可是镇子上又没有牙科诊所,无处求医,疼了只能吃止疼片镇痛。今天检查了口腔之后,才知道是一颗牙的牙根没有除净,只要拔了它就行了。“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谢谢你
们。”拥有同感的村民还有很多,乡里医药设施不完备,看个病不容易。
义诊结束后,实践服务队在镇卫生院举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及医疗器械捐赠仪式,共向观文镇卫生院捐赠了川贝枇杷膏、云南白药喷雾剂等20余种医药用品和血压计等医疗器械,价值共计1万元。YMG记者杨春娜校园记者李辛未王立琴马丽娜摄影报道
大学生在听老红军讲述当年的不凡经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杨健)第九届“烟台晚报”智诚中小学篮球夏训营近日在西南河体育馆圆满结束,在50天快乐的训练生活中,参训的数百位学员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