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所辖诸市里,龙口该算是一位“老哥哥”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就于境内设置黄县,传承了两千多年,直到1986年才撤县设市,更名为龙口。
两千年里,濒临沧海、地多丘陵的龙口因为缺少可以种植作物的良田,故而百姓们纷纷选择以贸易为生,为龙口博得了“商业之乡”的美名。龙口市博物馆里有一个沙盘,呈现的是清末民初龙口城的规模:城内城外,市集井然有序,房屋鳞次栉比,各种商铺名号皆有标识,而这满城的房舍中,却有半城都是属于丁氏家族的。
黄县丁家,可谓龙口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了。自清朝中期以来,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丁、二王、三姜、四逄”的说法。这黄县的四大家族中,丁氏排在首位,而丁家留下的旧时宅院,也成了今日龙口的一处名胜古迹。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里,一直有个“半间房”的趣话。譬如北京的故宫,老百姓们都认为那里的房子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有人说,十数为整,半间为五,所以这个“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合了帝王九五之尊的寓意。也有人说,中国人自古就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观念,纵然是皇帝的房子,过了一万间也就太满了,容易遭到上天的责罚。
其实,故宫的房间何止一万间?可“半间房”这种既有传奇色彩又含着民俗俚趣的言论似乎深受人们的喜爱,以至于许多民间房舍,也都有了“半间房”的称呼。我去曲阜游览衍圣公府时就听说,孔府房舍有九百九十九间半,是古代官宦府邸里规格最高的,这恐怕和孔子的圣人地位息息相关。至于其他的官宦富户之家,当然不敢逾矩,只能用“九十九间半”称之。南京的甘熙宅第、泰州的周氏住宅、扬州的吴道台宅第、杭州的娄家墙门,都是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九十九间半”。
实际上,这些旧时宅院的房间数量都不止百间。单看龙口的丁氏故宅,规模最盛时有2700余间房屋,尽管如今仅存下240余间,也远远超过了“九十九间半”的虚名。可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龙口人似乎从不肯用“九十九间半”的说法来称呼丁氏故宅。想来这或许是同山东人爽直忠厚的性格有关:对于财富,他们既不肯妄自夸大,也不愿故作谦虚,所以也就没有了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容词。也许在烟台龙口人的心目中,全国各地的那些“九十九间半”,都比不上龙口的“丁百万”。
坐落于龙口市东城区东莱街的丁氏故宅,是丁氏家族“西悦来”一支所遗存的部分旧居,始建于清代中期。跨入那扇黑底朱漆的大门,便被一面双龙戏珠的白石照壁挡住了去路,故宅内景顿时显得神秘起来。绕过了照壁,却是一湾小小的水池,左右种着草木,一座石拱桥连接起一排青石基底、白墙黑瓦的房舍,竟没有半点儿华丽的雕饰。若不是门额上四个髹金漆的门簪和雕着松柏图样的栏板,几乎看不出是旧时大户的门第。
然而,丁氏故宅贵精而不贵丽,处处体现着低调的奢华:建房的木料以粗大的松柏木、楸木为主,不可有一星半点的裂纹或瘢痕;建筑形制则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大屋顶,屋面覆以仰合鱼鳞青瓦,可谓是集四合院布局方式之大成。那砌墙的石料则用当地的花岗岩,墙厚1米有余,外观色泽一致,石缝间更是用白石灰兑的糯米汁填满,磨砖对缝,形如直线。
现存的丁氏故宅房屋规模虽不及当初的十分之一,但依然看得出中轴对称的严谨布局。每一进庭院显得宽绰疏朗,身在其中便自然生出庄重敦厚之感,依然能感受到大户门庭的规矩风范。这些四合院落既独立又彼此连接,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打开门时又是前后一体。一重又一重的院落,浑然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情画意。遥想当年居于内宅的夫人小姐们,虽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困于闺阁,却也能在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亦是一种闲情雅趣。
西路上的房舍是丁氏第十六世长房丁岑甫主持修建的“履素堂”,这座秀丽典雅的二层木质小楼里仍摆放着当年的旧物,那些桌椅橱柜皆是嵌螺装饰,日光一照,莹莹闪烁。而就在这小小的院落里,近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丁佛言曾举办写字社,讲习、传授书法艺术。这位被誉为“鲁之灵光”的中国同盟会先辈,既是丁氏子孙中的杰出人物,更是丁家诗书传家、自强不息的家风印证。
黄县丁氏原籍山东诸城市藏马山,因明朝初年鲁中大灾,饥荒严重,丁氏先祖丁伯达携妻带子离家北上,却于半途饥病而死。黎氏带着两个儿子一路讨饭,长子又不幸走失,她与幼子最终流落黄县。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二人以做烧饼、煮稀饭为生,渐渐谋得一寸之地,由此家业日趋兴隆,经营起当铺、钱庄、土地等商铺,代代相传,终于康乾年间成了远近驰名的山东首富。
自此,丁家“以商贾兴,以官宦显”,不但商铺、钱庄遍及中国东部11个省市、山东108个县,族中更是人才辈出,有17人中举,4人中进士,得官衔者378人,而五品官衔以上者则有148人。鼎盛之际,丁家共创办了泰来、文来、东悦来、西悦来等“八大栈房”,其资产折合白银5400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故而号曰“丁百万”。
可即便有了如此财富权势,丁家子弟却世代恪守着“诚信经商、廉洁勤政”的家风,这也是丁氏家族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今天的龙口丁氏故宅的明柱上,仍题写着“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的楹联,而清代大学士贾桢敬赠予丁家的对联则道是“勤俭持家能遵祖父诒训便为世业,诗书宜兴莫使子孙废读即是福基”。据说,丁氏后人至今仍保留着除夕夜供奉烧饼的习俗,以寓不忘先祖辛劳起家的根本。
胶东地区曾有这样一则谚语,叫作“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净穿好衣裳”。由此可见,当时黄县的民居在胶东一带建筑文化中的地位。但要是说起黄县房的特色,莫过于石雕、砖雕和木雕这“三雕技艺”。而在丁氏故宅中,这三雕技艺随处可见。
影壁上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纹样线条流畅、潇洒飘逸,各处石壁或是雕着岁寒三友,或是刻着梅兰竹菊,更有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庆寿的图样,妙趣横生。而门柱、栋梁上的木雕细腻精湛,有些部位用镂空法雕出佛手、寿桃、石榴、葡萄、灵芝的吉祥图案。透雕的窗棂、隔扇则是半隐半露,光影悠然。一个垂花门楼,便运用了浮雕、圆雕、透雕等工艺,堪称是木雕艺术的经典,处处都体现着传统建筑文化中“居移气,养移体”的观念,更反映了丁氏家族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一直认为,高速的经济发展很容易破坏掉一座城市的古老遗迹与传统文化。龙口市拥有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龙口港,是烟台市政府规划的三大核心港区和两个亿吨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对非散杂货出口贸易口岸以及国内首个拥有原油仓储资质的港口。在烟台的诸多市区中,龙口的经济发展可谓名列前茅,更入选2019年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县(市)排行榜,位居全国第十。
初到龙口时,我心里还存着一丝此地无古韵的偏见。直到看见了丁氏故宅,看见了故宅里那些文物遗迹,我才坚定地相信:这座博大浑雄、醇和秀美的建筑,留存下的不仅是胶东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精华,更是龙口这座城人文历史的深远记忆。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海玲通讯员于明骏)数据跑腿,群众省心。连日来,全省道路旅客运输、普通货物运输以及危险货物道路运输...
龙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龙口,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