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烟台 今日龙口 今日莱阳 今日莱州 今日蓬莱 今日招远 今日栖霞 今日海阳 今日长岛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今日莱州 >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流行色为什么是紫色?

来源:澎湃新闻 2020-12-01 15:33   https://www.yybnet.net/

台湾学者曾启雄用中国传统工艺所染紫色及黄色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流行色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国国君齐桓公穿着一种十分特别的紫色服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正如孟子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齐桓公引领之下,齐国国民立刻形成一股穿着紫色的流行之风。当时,宫廷、国都之中,甚至整个齐国国境流行穿着紫色。“齐桓公好服紫”一事记载于《韩非子》。《韩非子》书中所记,旨在阐明法家治国理念,书中论述道理,往往列举诸多历史事实为论证依据。也正是出于论证的需要,“齐桓公好服紫”之事被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色彩史料。

紫色不仅在齐国流行,也流行到了鲁国。鲁哀公十七年,鲁国大夫穿着“紫衣狐裘”。《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按今天的理解,紫色流行不仅是国内事件,也演变成国际事件。同时,也可以注意到:齐桓公去世一百多年之后,仍然有人穿着紫色。

历史上记载的这个身着紫色的鲁国大夫,后来被鲁国太子所杀,太子给他三条大不敬之罪:紫衣、袒裘、带剑。

为何在齐国可以流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可以穿着紫色?一百多年之后的鲁国穿着紫衣成为罪名?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道:“盖当时人主好服紫衣,君既服紫,则臣不得僭。今《传》言紫衣为良夫之罪,明紫是君服,良夫僭之,故言“紫衣君服”也。”按照前代学者对《左传》的注疏,鲁哀公之时,紫衣为君王所服,已成制度,不再是人人可用之流行色了,那么卿大夫就不得僭越,因此也就有了鲁国大夫因紫衣而获罪。

流行色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礼制社会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

首先,流行色是人本性的需求,求新求变,体现了对美的追求。英国画家荷迦兹就说:人的各种感官都喜欢变化,同样的,也都讨厌千篇一律。这一点不仅适合今天,同样也适合古代社会。

其次,在中国古代的礼制社会,服饰色彩同等级秩序相关联,服饰色彩的混乱几乎等同于秩序的混乱,因此,以恢复周礼为志向的孔子才会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显然是对紫色流行现实的有感而发了。

始于春秋齐国的流行紫色,究竟是是何面貌,能够让国君和臣民对此色彩如此如醉如痴?

一、紫贝染色

两千多年前流行的紫色,究竟是何面貌?既然没有实物传世,考察染色材料和工艺就是最佳路径了。

植物染色是古代染色的常见方法,先秦文献中记载了当时的人们使用紫草染紫。《管子·轻重丁》:“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锱, 绶之于莱亦纯锱也。”莱是古国名,位于山东东部黄县东南。猪饲彦博云:“练茈”当做“茈练”。茈,染紫草也。言莱国多茈草,故其人善染紫。染练绢一束,仅得一锱金也。曾启雄先生使用紫草所染紫色

这里说明莱人采用“茈”草染衣物。“茈”草即今天所说的紫草。据《韩非子》的记载,齐国一国紫色流行,齐桓公希望禁止此事,让管仲出谋划策,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齐桓公禁止服紫的托辞是“吾甚恶紫之臭”,说明染成的紫色是有浓烈气味的。紫草染紫并无特别气味,这一点,与《韩非子》记载并不相合,因此,齐桓公所服紫,并非植物染色。

先秦时期,还有一种染紫的方式,就是通过动物骨螺染紫。世界各地,能够染色的骨螺有很多种,通称“紫贝”,因此,染成的紫色通称为“贝紫”。(肖世孟《齐桓公所服之“紫”色考》,《服饰导刊》2012 年第1 期)如何得知两千多年前服饰的色彩,经考证,齐桓公所服紫色为动物紫贝所染颜色。其依据大致有三点:

其一,动物骨螺所染紫色带有大蒜气味,气味浓烈,经久不散,今天墨西哥湾海边仍然有此染色工艺。英国旅行者维多利亚·芬利在其《颜色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她的白色表带被紫贝壳染色的经历,她记载道:“我于是把一只海蜗牛放在我的白色尼龙表带上,表带立刻就变得色泽斑驳,然后成为明亮的紫色,散发浓浓的大蒜味……甚者六个月之后……似乎仍能闻出那股蒜味。专家说,即使布料放上一百年或是更长时间,只要是海蜗牛或者是骨螺染出来的,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方法是轻轻地用手摩擦布料,然后闻手指的味道……”([英]维多利亚·芬利《颜色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20 页)墨西哥海边以骨螺科贝类染紫

其二,根据文献记载和对古代染色工艺的考察,齐国人已经掌握动物紫贝(骨螺)的染色工艺。王宇清等在《中国紫衣的价位与贝紫染》一文中,重新梳理了历代训诂,指出《荀子·王制》“东海则有紫紶”中的“紫紶”是染色骨螺的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服饰史专家王?的支持,尤其是他从胶东半岛莱州湾取得活体骨螺而最终得以确证。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紫绢地印花敷彩直裾绵衣和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紫绢地刺绣,色彩沉厚明艳,根据王?的辨识,认为其染料不是植物染料紫草而是动物染料贝紫。(《骨螺染色》,《王?与纺织考古》香港艺纱堂2001 年版,第99 页)

其三,紫贝染色,成本极高。据《韩非子》记载:“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紫色面料很贵,要知道,在春秋时期,即使是生产素丝的成本也是极高的。齐国流行紫色,齐国国民奢靡成风,齐桓公不能不有所忧虑。紫贝染色成本极高,在于这种染色方式依靠挤压骨螺的分泌物,每一个骨螺产生的染料很少,染成一件,需要大量能够染紫的动物骨螺。郑巨欣曾对多地骨螺染紫做过统计整理,他说:根据日本学者吉冈幸雄的分析,古代地中海国家制作贝紫染料,每提取1 克染料需要消耗约2000 个染色海贝。更有甚者,如多米尼克·戈登认为,大约需要10000 个染色海贝才能获取1 克高纯度的染料……秋山真和在利用骨螺科脉红螺提取贝紫染料的实验中,得出了提取1 克贝紫染料需要约300 个脉红螺的结论。(郑巨欣等《古代贝紫染色工艺的历史》,《装饰》2011 年第4 期,第510 页)虽然世界各地“贝紫”制作成本不一,但显然是一种极为奢侈的色彩。

二、贝紫色相

这种奢侈的“贝紫”究竟是什么样的色彩呢?成本如此之高,还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此向往?

骨螺科的贝类(也就是紫贝)埋栖于海绵或石灰藻中,靠滤食生活,是食肉动物,生活在中等深度的海水中。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我国东南沿海也不例外。骨螺科的贝类外腔有一个鳃下腺,能够分泌粘液,这种粘液与空气接触并经阳光照射,先变黄、然后变绿、再变蓝色,最后呈现紫色。中国山东地区的脉红螺

有学者详细研究世界各地骨螺染紫状况,不仅如此,还对中国山东地区的脉红螺,以及舟山地区的疣荔枝螺,进行骨螺紫染色工艺的实验,实验结果证实,古代齐国存在着拥有骨螺紫染色工艺的可行性,中国山东地区脉红螺更为适合于骨螺紫染色。(戴茹奕《骨螺紫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6博士论文)据此推断,齐桓公所服之紫,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脉红螺染色的结果。虽然有人已经使用山东地区的脉红螺进行过染色实验,但结论并未公开发表,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先秦齐国人在自然界中发现天然的动植物可以染色,他们会利用自然的便利条件,直接采用原始手工的加工方式。在今天的中国,虽然已经看不到这种古老的染色方法,但是,骨螺是环太平洋地区的生物,墨西哥的海边仍然保留有这种古老的染色方法。

三、贝紫惊艳

人的视觉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一旦适应之后,也就会慢慢形成视觉疲劳。

今天的视觉世界是无比丰富的,因为有大量人工制造的视觉色彩,因此,任何普通的色彩,已经很难令我们的视觉感到“惊艳”。要想理解“齐桓公好服紫”的场景,还必须了解当时人的感受。

骨螺染紫并非中国所独有,为了理解骨螺所染色彩的特点,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历史记载去了解人们对这种紫色的狂热。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专门描述了紫色的血,记载中说:“真正的泰尔紫(骨螺染紫),正是如血液一样,鲜亮而富有光泽。”用紫色来形容血液,也是古代希腊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述形式之一。

地中海沿岸的骨螺紫染色,始于公元前 13 世纪左右,在古罗马时期臻至鼎盛,罗马人称骨螺染紫为“帝王紫”。针对罗马时期皇室对骨螺染紫的狂热,艺术史家约翰·盖奇(John Gage)曾说:

骨螺紫完全是皇帝的私有财产。任何一个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紫色,就如同与国为敌。不论是使用骨螺紫,还是仿制的紫色,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John Cage, colorand culture: practice and Meaning from Antiquity to Abstrac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就是“贝紫”的热爱者。在今天的圣维塔莱教堂(意大利城市拉文纳)的镶嵌画上,就可以看到身着紫色的查士丁尼大帝。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镶嵌画,中间为身着紫色的查士丁尼大帝,圣维塔莱教堂

对于世界文明史上令人狂热的这种骨螺染紫,它的魅力足以影响每一个对色彩感兴趣的人,齐桓公当然也不例外,齐桓公的国民也被深深影响,以至成为流行之风。

(本文摘自《中国色彩史十讲》,原标题为《礼崩乐坏:春秋齐国的紫色流行》)

《中国色彩史十讲》

肖世孟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756-8

68.00元

内容简介

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大到与神明的沟通、王朝的更替、社会的管理,小到个人命运、审美偏好,无一不受制于色彩。

本书从十个专题出发,以历史为序,将色彩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整体,在文献史料和美术图像的互证中,展开古代色彩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作者简介

肖世孟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五色考”(12CF085)。代表著作有《先秦色彩研究》、《中国色彩史十讲》。

目 录

色通鬼神:殷商巫师的色彩法器

礼崩乐坏:春秋齐国的紫色流行

正色之染:战国雉鸟的另类用途

色彩体验:秦汉定型的五色知识

冕服之色:南朝宋明帝的紫衣红裳

五方之黄:唐太宗的赤黄常服

五德五色:宋徽宗的五色国运

意乖五色:元代倪瓒的水墨山水

清雅素色:晚明文震亨的色彩偏好

民间色彩:清代年画的吉祥之色

内页欣赏实拍图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肖世孟先生题词签名本

原标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流行色为什么是紫色?》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莱州沙河镇加强与高校合作 促进人才交流沟通

本报讯(通讯员连荣)为进一步推进企业与高校合作,莱州市沙河镇镇长宋松涛带领莱州庚辰球墨铸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赴西...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流行色为什么是紫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