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在科
早年春天一到,农村便出现春播热潮。谷子和高粱颗粒细小而圆鼓,农家用耩耧来播种;玉米颗粒硕大,耕犁便大显身手,用它犁沟,按距离撒上种子,或者用锄头挖坑“点种”。
谷子发芽了,小苗长成一二寸高,需要间苗和定苗,这在我们莱州家乡叫做剜地。剜地时,人蹲着,左右腿交换前移,顺着两行谷子的垄背往前操作。一只手握住小锄的柄,一般一筷子左右留一棵壮苗,用小锄的尖角抠抠挖挖,除掉多余的谷苗,顺势给壮苗培培土。剜地不是力气活,没什么大动作,但很遭罪。因为两腿蜷曲,血流不畅,时间长了,又累又麻,腰酸腿疼。一到剜地时,家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妇女,坐着小板凳出场。剜地又是个急活,就那么几天,错过了时间,谷苗疯长扎下须根,不但浪费地里的养分,剜地时也忒费劲,容易伤害谷子的根系,影响谷子的生长。记得剜地高峰期,集市上都有“工夫市”,一些人戴着尖顶草帽,手持小锄,聚在集市一角,等待急需剜谷而人手不够的人家来雇佣。
提到剜地,我还想起了一段往事。小时候我家靠近村边道路有块谷地,有一天,父亲、大哥、大姐和我四人,天蒙蒙亮便下地剜谷。大哥已是青年,庄稼活样样都独当一面。剜地时,他打头阵,父亲、大姐随其后,我那时十二岁,跟在末尾,四人一字排开。大哥动作麻利,剜得很快,没多长时间,就遥遥领先。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大哥剜到地头折回,又从我的后边追上来。这情景犹如体育场内万米赛跑,领先的快撵上后面的一圈了,但粗看,好似跑得慢的在最前边。太阳升起来了,村里的人从地边的路上走过,见此阵势,打趣地吆喝开来:“小家伙剜地最快,有出息,好样的!”“老大你得加把劲了,别让小弟弟甩在后边!”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可这里,亲眼所见却是假的。
继谷子的间苗定苗后,高粱和玉米也接踵而至。高粱和玉米长到10厘米左右高,农家便挥动大锄,把多余的苗锄掉。秧苗处理完了,这些庄稼都要耘锄几遍,一可灭草,二可给春苗培土,防止倒伏,三可疏松土壤,借以保墒。
锄地用长锄。我刚开始锄地时,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死握锄把,手不会互换位置,两脚踩地,乱动乱踩,回头看,脚底都践踏成平地了。父亲讲解锄地的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我也成为一名合格锄手。
锄地,先是前腿弓,后腿蹬,一手前,一手后,腰略弯,两手把锄头平面掌控好,往前抛出,把锄刃刨入土中一寸左右,手臂压住锄头往后拖至前脚处。锄拖过来,如果发现硬泥块(家乡叫“坷拉”),要用锄板把泥块推碎。然后,前脚不动,后脚前跨一步,同时让锄板朝上,锄钩朝下,潇洒地把锄向前方抛出一锄距离,前手滑动到后手处,两手顺势前后互换位置。这种架势,我们家乡叫做“倒锄”。会不会“倒锄”,是区别锄地人技艺高低的标准。会“倒锄”的人,锄过的地,脚窝不乱,错落有致,非常顺眼。
锄地多在春末秋初,天气偏热。锄地人,多头戴草帽,脖子上搭着手巾。由于鞋里容易灌土,所以多把鞋子脱在地头,赤脚下地,泥土湿润润,凉爽爽,两脚非常舒服。现在电视剧中,常见锄地的镜头,但见不到一位会“倒锄”的行家里手。
新闻推荐
□孙一慰八珍原指八种美味食品,后为稀有、珍贵烹饪原料的统称。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八珍一...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