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面前挺得住、站得直
2018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洪流催人进,砥砺奋进正当时。与此同时,2018年也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第26周年,26年成就的传奇,说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回顾发展,不能忘记的是开发区的首批建设者,他们心怀宽阔,不忘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最坚固的基石。
“26年前我刚来到开发区时,胜利大街以东这片区域几乎是寸草不生,一直到广利港,除了作为区域划分标志的一棵树,再也见不到第二棵。如今我看着开发区的突飞猛进的建设和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是觉得兴奋、震撼,我感到骄傲,是一种真正的幸福感。”当年开发区的建设部副部长王学尧激动地说。
本报记者郭小雨
1996年,东营开发区建设部全体留影(前排左二为王学尧)
王学尧在最初从市政局借的办公室里办公
王学尧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就来了,“1992年底开发区刚刚成立,过了1993年的春节我就来上班了。那时候一共调来13个人,我是第8个进来的,我在建设部,当时也没什么职务,也没有办公的地方,我们就在市政局借来的办公室办公。”王学尧回忆起当年在开发区搞建设的日子和每一个细节,仍然历历在目,一一细数。
“当时的开发区怎么说呢,可以说是远看白茫茫,近看一片大碱场。当时人们的思想达不到那个程度,非常正统和保守,刚开始开展工作时非常艰难,我们首先要完成‘三通一平’,也就是通路、通电、通水和土地平整。当时的南一路、运河路、府前街是我看着工人们一点一点修起来的,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但是没有资金寸步难行,可以说是要电没电,要水没水,我还记得那时修着修着路就突然停水停电,工作无法进行下去。后来韩明修主任带领我们去拉投资,油田的油建三公司梁经理对我们支持非常大,派来了大车小车,几乎是免费帮我们把路修起来了,也就是现在电视台前的南一路。”
因为建设难度,在1997年到1999年这段时间里,很多同志也曾因搞不出名堂来打退堂鼓,“当时为了鼓励同志们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我们先成立了党组织,把所有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王学尧担任当时的党委宣传委员,他认为,党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共产党抓紧,工作就能稳步提升和前进。
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说,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开发区建设之初经历的困难和不理解很多,中间有太多的坎坷、辛酸泪与受苦受难的过程。但王学尧总说,顶着困难也得往前走,拦路虎再多也要干下去。“新生事物总是要经历曲折、不被人理解接受,我们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它,我们的开发区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遇到困难了,想想我们是为了东营市的发展和提升,那困难就都是小菜一碟。”王学尧笑着说。
王学尧把自己和老一辈的建设者们比喻为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没有闲暇去计较利益得失,只有想方设法往前奔,没黑没白地搞建设工作,这就是老一辈人最纯粹的想法,挺得住、站得直,是老辈人的行事品格。
退休后时刻记挂开发区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和时间洗礼,开发区的发展稳步提升,项目顺利推进,进驻工厂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开发区按照“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区、双招双引主阵地、产城融合示范区”目标定位,集中精力抓好保运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工作,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王学尧回忆道,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发展特别快,呈现几何式增长,也就是成倍数增长。“优秀的领导太重要了,开发区的历届领导,他们有魄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引进了多个几亿几十亿的大项目,让开发区实现飞跃发展,实力日渐雄厚。在我心中,敢作为、敢担当,就是好领导。”王学尧说。
王学尧对于开发区的感情是深厚的、难以动摇、不容置疑的。“我有一个‘坏毛病’,谁要是说开发区不好,我就很生气。”实际上,对于王学尧来说,看待开发区的成长就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从招商局退休之后,王学尧离开了建设一线,他的内心仍然记挂着开发区。“我总是觉得有什么事情没做一样,老是想看一看,走一走,有时候我和老伴出去,看看这里又多了一座桥,那里又多修了一条路,尤其是潍河路,总让我有一种回到家乡太平路的感觉。”王学尧出生在青岛,从16岁出来考学,心中亦怀着浓浓的思乡情。
曾在一起共事过的老同志们陆续退下来之后,老伙计们仍然时不时凑在一起,谈谈过去的奋斗,说说对未来的向往。“开发区每月9号都组织老干部活动,我们去参观时,总是能感受到变化带来的震撼,不能不为现在的开发区竖起大拇指。有一次我们老同志聚在一起去了广利港海边,我们都很激动,看着自己曾参与建设的城市,非常自豪与骄傲,我的心里很知足,甚至看着现在开发区的发展趋势,心里好像迸发出一种新的活力。”
一个人如果有梦想,并且将梦想实现了,是很奢侈的事。王学尧告诉记者,当年建设开发区时的梦想就是将几个大工厂引进来,让这片荒凉的平地上建起一些楼,有一些高楼大厦。看到如今的开发区,王学尧说自己的梦想不只是实现了,更坦言到,这些突飞猛进的变化是从前无法想象的。
珍惜幸福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年纪大了,现在已经力不从心了,但是建设不能停。”王学尧今年已经71周岁,但自始至今,他心心念念都是开发区的发展。“我们老同志要做好传帮带,在合适的时机帮助年轻人,也有必要让年轻人们知道今天开发区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梦想都是需要拼上命去完成的事。年轻人应当知道为何奋斗、如何奋斗,敢于再创造,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想想能给后辈留下什么,开发区能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王学尧认为,只要走对路子,建设的脚步就不能慢,就要大胆往下走,更要尊重科学,不可盲目。他在谈到心目中对开发区的未来规划设想时说,“我相信东营以后也能建设得像青岛一样好,同样都是沿海地市,青岛能做到,东营为什么不能?”王学尧认为,东营在地理位置上是有很多优势的,首先,坐落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是一个天然的湿地大公园,随着黄河淤泥不断加大面积,有更大的土地面积去搞经济建设。其次,未来应当向深水港发展,整体东移,扩大面积,发展沿海边缘,做足海里文章,发挥沿海城市的优势。
“我们有莱州湾到渤海湾这样宽广的沿海,发展经济建设,总有一天我们能赶上青岛甚至超越,我在东营50多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把这里建设得和家乡青岛一样好,变成世界一流的湿地大公园、大城市,就算我看不到了,我的孩子们也能看到。我时常和老伴说,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就把骨灰洒在海里,我一定要亲眼看着开发区和东营发展得越来越好。”王学尧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陆启飞通讯员徐洁)为落实“一次办好”,避免办事群众“多跑腿”,莱州局和莱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适应...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