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咬东西,这是口欲的一种表现。宝宝快1岁时正是他们长牙的时候,长牙就需要大量的牙龈刺激,所以这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咬东西,尤其喜欢咬人。而有些孩子在不该咬人的时候还在咬人,比如3岁、4岁、甚至5、6岁,这就是口欲固着的表现。
邻居家有个孩子在1岁到1岁半之间的时候,只要谁的胳膊稍不注意经过他嘴边,他上前就是一口。全家都被他咬得青一块紫一块,弄得一家人无可奈何。
我见过一个女孩儿乐乐,4岁的时候,拿到任何东西都先放嘴里咬一咬。有一次,她在走廊上捡到一只拖鞋,忍不住伸出舌头舔了一下鞋底。当发现我看见了,她就赶紧把拖鞋往地上一扔,显得有些紧张。可以看出,她知道舔鞋子不合适,但忍不住。乐乐为什么会有这个见什么咬什么的嗜好?其实,这也是口欲延长的典型症状。
口欲期固结源于“爱”的缺乏
有人问,口欲期固结,成人也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成人的口欲期固结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无论是哪种原因的口欲期固结,表现形式都基本类似。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爱,口欲期固结的孩子长大之后较难有爱别人的能力。为了近乎掠夺性地取得储备,他们对待他人的基本方式是敌对、抗拒,而这种敌对,由于他们内心未能完成的成长过程,不是以成熟个体的方式体现出来,而是“咬”(如口出恶言)和“哭”(如自怨自艾),还包括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出于生物本能,他们也会打架,但做不到打完就了结,而是“打一架结一辈子仇”;他们也会有性和婚姻,但性冷感和性无能的比例会很大,婚姻也就难以幸福。
再如,很多女孩把自己非常性感、甚至有些裸露的照片贴在网络上,这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求偶的行为。这些照片的潜台词是:看,我多美,快来爱我。同时,这些女性大多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口欲期固结:她们执着于寻求别人的关注,只要是关注就行,不管这种关注是好还是坏。因此,口欲期固结的人一般都会比较贪婪,她们的人生信条是关注=爱。或者说关注是获得爱的方式。而获得关注的方式正是通过性的取悦,她把裸露的照片贴在网上,视作一种性的取悦。四招帮助孩子修复“口欲”
如果咱们的孩子已经过了1岁半但还没有超过6岁,孩子的口欲发展被干扰所呈现出来一些固着状况,恭喜你,孩子在这个时候还是能通过家长的科学教育得以修复的。那么,怎样帮助孩子修复口欲呢?
一、父母应该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有的父母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是的,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这里,爱孩子有多重含义,因为了解所以理解他,因为理解他所以接纳他,因为接纳他所以真诚地帮助他。要多花点时间陪伴他,珍惜和孩子共处的机会,和孩子一起运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体验第一次做事的感觉;教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绝活”;日常生活里,用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褒奖的话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聊天,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出差的见闻等,这些亲子活动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孩子也会因为爱而愿意改变。
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减少孩子的焦虑,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改变空间。
因口欲发展受阻而产生的问题往往都伴随着很强烈的焦虑感,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也更加容易焦虑。什么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家长陪伴过少,经常催促孩子,经常批评否定孩子,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等等,都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感。
当我们面临孩子说话结巴的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握着他的手,轻声地说:“宝贝儿,慢慢说,我在听,我会等你。”这样孩子会感到放松而放慢语速。
我见过一个男孩儿涛涛,3岁,一直喜欢吃手,尤其是睡觉的时候,拇指一定是塞在嘴里吮吸的。因为担心不卫生和手指变形,家长没少操心。各种办法、威逼利诱都不起作用。后来跟家长沟通知道了原因,因为涛涛出生时妈妈没什么奶水,就放弃了母乳喂养,改用奶粉。虽然用了最好的奶粉,但吃手一直延续,尤其是在无聊、着急、睡觉的时候。有一天睡午觉,他正专注地吃手,我跟他说:“涛涛,让我也尝尝。”他没有拿出嘴里的拇指来回答我,而是直接把小拇指翘了起来。我就认真吃了一下,笑着说:“涛涛,嗯,味道不错。”他就笑了。
三、父母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工作,解放孩子的手。
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可是愿望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我们做父母的不了解孩子的工作,也不能尊重孩子的工作。那么,孩子的工作是什么?
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孩子很专注地在活动,二是这个活动有手的参与。一旦孩子的活动呈现这两个方面,就不要轻易去打扰他,而且保护他不被打扰。因为工作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释缓过往遗留的压力。尤其是在孩子玩沙子这种开放性很强,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创造力参与的活动中。做父母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到他的工作中,这样孩子自然就把手从嘴里解放出来了,时间久了,这个吃手的欲望会慢慢淡化。
四、父母要抓住时机,适时帮助孩子修复口欲期。
有些父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认为“树大自然直”,其实不然。孩子的成长是有他的规律性的。我们知道,种庄稼要看时令,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样。6岁以前的孩子有非常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且是越早自我修复能力越强。一旦过了6岁,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逐渐减弱,而且这时候孩子都开始面临紧张而枯燥的漫漫学习生涯。所以,想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趁早,不要错过了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期!(莱州市二级心理咨询师曲美香)
新闻推荐
20日,“高层次人才莱州行”暨莱州市虎头崖镇招才引智座谈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来自北航网络空间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