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
高粱,俗称胡秫、蜀黍,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属于抗旱耐涝作物,非常适宜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每年谷雨前后,老天只要下过一场透犁雨,农人便会抢墒播种,拉碌砘镇压。五六天后,高粱生根发芽,终于熬过蹲苗期。渐渐进入雨季,发达的根系吃饱喝足,晚间站在地边,都能听到它们“噌噌”拔节的声音。高粱有早熟、中熟与晚熟多个品种,除矮棵多穗者外,其他产量并不高,风调雨顺年景,每亩能收个三五百斤,农家也要烧香谢佛了。高粱秸杆大多挺拔坚韧,茎高丈许,是坊间建房造屋的上好材料。高粱米粒有甜的,也有黏的,但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撇开其营养、药用价值不提,口感实在不敢恭维:味涩、色赤、纤维粗,吞咽时确有“拉嗓子”之嫌。然而,千百年来,先民们就是以高粱面为主食,倘遇青黄不接或大灾之年,一块窝窝头、一碗“玍(gǎ)馇”饭(方言音)便会救人无数。坊间有句“红饼子送闺女———实打实”的歇后语,道出了昔日农家生活的局促与艰辛。
高粱的家族品种繁多,根据用途,人们又将它们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包括酿酒)和帚用高粱(散穗)等。今儿个,咱仅聊聊帚用高粱。
帚用高粱,顾名思义,是绑扎笤帚的首选用材,去籽后即为笤帚苗子。以米黍苗子绑扎的成物叫扫炕笤帚;用散穗高粱苗子绑扎的成物叫扫地笤帚。还有一种短把的,叫炊帚,专事厨房刷锅刷碗用。莱州虎头崖沿海一带的渔民,又将长把笤帚称之为“懒锅腰”,既形象又有趣味。
1966年,我任生产队长时,经社员们讨论,队里也种了一亩散穗高梁,为的是春节前家家能分几把炊帚、笤帚,余下的还可出售,增加集体收入。秋天,高粱熟了,社员们刻下散穗,运到场院晾晒,再由老年妇女脱粒。她们坐在蒲团上,每人跟前放一把木柄朝外的锄头,右手执穗,去掉叶梢搭在锄刃上;左手覆锄,右手轻轻地拖拉,散穗籽粒在锄刃的阻隔下,纷纷脱落,发出清脆的“噌噌”声。一切全靠手感,捂松了,籽粒刮不净;盖紧了,苗子易折断。但,她们干得很到位。
加工笤帚,要等到九秋十月才进行。这活儿是由一位50多岁、心灵手巧的老社员承担的。只见他先把笤帚苗子喷水润湿,再将一段生榨皮子一头固定于门槛,另端拴铁钩,挂在腰间皮带上。之后,双腿微屈,席地而坐,在生榨皮子中间挽个C形圆圈,取四五棵苗子穿插其中。接着,两腿绷直,利用腰部后座力将生榨皮子抻紧。双手握住苗子略微一转,C形圆圈便在生榨皮子上前后滚动,笤帚苗子即刻现出了一圈凹陷。顺手缠两道细麻绳,系牢。前胸再一倾,生榨皮子复又弹起,稍加移位另续苗子,勒出下一道……为将满屋原料及早加工完,老社员让我再安排一人打下手,具体分工是捋苗子。我权衡了一下,将这活儿照顾了一位哺乳期的街坊大嫂。不料,对方根本不领情:“队长,我还是去整大寨田吧,这活儿俺干不了!”我一愣,随后也便明白了:她娘家成分不好,时值“文革”初期,她是怕红卫兵给贴大字报呢!我另派一老者去这干捋苗子的营生。此一来,绑扎的光管绑扎,捋苗子的负责续苗,二人配合默契,一气呵成,工效提高了,不久,那满屋的笤帚苗子,全部变成了黄灿灿的炊帚、笤帚。
新闻推荐
近期,玻璃产品质量培训会议在烟台举办。本次培训会议由烟台市质检所牵头举办,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青岛分中心协办,烟台、威...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