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4日讯(YMG 记者姜乾通讯员姜建彬)崭新齐梳的别墅小楼、绿荫环抱的优美环境、样式齐全的健身器材……走在莱州市土山镇潘家村平坦的水泥大道上,记者不由地感叹:虽说身处农村,可这里的生活条件,连城里人都羡慕。
“从生活用水、用电,到孩子入学、就业,都享受村里照顾。”住着20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二层小楼,村民潘吉竹脸上洋溢着说不尽的欣喜。
现在的潘家村远近闻名,但在二十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严重的海水倒灌使大部分农田减产,村民低矮平房时常掉砖少瓦,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闯出点事业,难度可想而知。
历经二十多年,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潘家人都说,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多亏了领头人潘书昌。
潘书昌有一个著名的“二指论”,就是这个朴素的“理论”,让潘家人扎扎实实走向辉煌。“书记常教导我们,人生有两个
指头: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头是干得好,群众用来赞扬你;食指是干得不好,群众用来戳你脊梁筋。党员做事就要让群众伸大拇指头。”党员潘祥川说。
做人做事要让人竖大拇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企业前,村里穷,群众意见也挺大。”村民潘夕杰说。
1987年,潘书昌上任后,带领村委班子认真分析了村里情况,决定发展集体经济摆脱困境。根据当时市场需求,他们将液化气钢瓶生产定为突破口。
路子定了下来,可建一条钢瓶生产线需要50万元投资,这对当时的潘家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经多方打听,潘书昌了解到潍坊一厂家有套闲置的钢瓶生产设备,他立即赶往当地,克服重重阻力,以5年租赁费17.5万元的价格将设备带了回来。
与此同时,潘家村钢瓶生产车间的施工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经过四个月的苦干,基建工程和主体设备安装同时竣工。当年就生产钢瓶7500只,实现产值105万元,利润29.5万元。
初战告捷并没有使潘家人停下发展的脚步,他们一鼓作气,以钢瓶制造为核心,先后投资建成了炼钢轧钢厂和铜材厂,逐步膨胀发展成为国家大二型企业———环日集团公司。
1999年,潘家人走出国门,在阿联酋成立了销售公司。目前,环日集团生产的钢瓶型号已达到26个,年生产能力突破400万只,年产轮胎70万条,刹车盘、木工车床等多种产品出口欧美。
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潘书昌时刻没有忘记全村父老乡亲,他不但吸纳群众进入企业工作,而且积极引导群众入股企业。目前,村里群众既是职工又是股东,既有岗位工资又有股份分红,形成了以工资保证日常生活,靠股份发家致富的收入结构。
潘家村富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小康村。
农村基层干部风采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1日讯(YMG记者申吉忠通讯员赵健徐春)11月10日,来自奥地利耳蜗公司的服务人员正在市残联给4名听障儿童开机。“张颖”,“到”。随着一声清脆的回答,...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