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王文 通讯员 刘克宁 薛云鹏 摄影报道
农业建设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品牌群体持续发展壮大……盛夏时节,枝繁叶茂,烟台市农业也迎来了大丰收。近日,记者深入栖霞、蓬莱、莱阳等多个区市,围绕烟台市高效农业、菜篮子工程建设、精深加工等方面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记者发现,烟台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多措并举激发了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烟台这个农业品牌矩阵完善、农业跨越转型、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大市,已成为山东大农业版图上澎湃发展的新动力。
小苹果大项目 高端果品受到市场青睐
今年不少果品销售艰难,而烟台苹果通过走高端化经营,打造优质果品、精品示范园、苹果深加工等,正凝聚起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成功稳抓市场需求,实现了良好的销售形势。
走进烟台博士达集团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通过水洗、风干、抛光、糖度检测、霉心病检测、等级分选等流程,一个个新鲜靓丽的苹果被装箱。“全自动化中控系统针对储存水果的不同要求和客户需求进行实时微控,能保证走向市场的每一个苹果糖度都在13度以上,你拿一个苹果,闻一闻都有芳香气味。”烟台博士达集团董事长张朋义介绍说,博士达集团用十余年时间,建设完成农业观光园、精品采摘园、科技推广园、精品示范园和深加工产业园,打造了“BSD”高端苹果,年可加工10000余吨优质苹果。“我们今年已经销售鲜果上万吨,库里仅剩一千多吨,正在出货。”得益于良好的市场定位,企业还先后承接了“国家级星火计划-苹果高效标准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苹果优良品种和现代种植模式集成与示范基地建设”等国家及省级项目。
莱州市琅琊岭小龙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景波介绍,经过4年多的摸索,合作社已完全掌握苹果免套袋技术。目前,合作社800亩苹果树所产的2500吨免套袋苹果已销售一空。“不套袋苹果光照时间长,更易积累糖分,香气浓郁。我们的苹果今年售价最高可达每斤12元,不愁卖。今年又有500亩果树进入盛果期,产量还会增加不少。”王景波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先后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社”、“山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苹果可以以多种产品形态存在,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烟台从供给侧主动出击,延长产业链。在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苹果片加工车间,该公司企划经理孙涛详细介绍了苹果深加工的过程,其中在苹果切片阶段,采用先进的水刀去皮设备,减少金属刀具接触,防止苹果氧化,保持原本色泽,每年可加工鲜果5万吨。各类产品价位从每斤6元到15元不等,口感细腻,深受女士和儿童喜爱。早在2012年,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便将目光聚焦在苹果深加工上,该公司董事长姜延泉介绍,目前公司苹果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苹果脆片、果粒、果脯、酵素、果酒等产品成为新的销售热点,不仅供应国内的商超、航空、高铁等,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和西欧等地区。
在苹果饮品的加工方面,烟台吉斯波尔酿酒有限公司以苹果为原料生产的发酵型果汁醋饮料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我们开发出苹果白兰地、发酵型果汁醋饮料、纯麦蒸馏酒、苹果蒸馏酒、苹果发酵酒等系列产品。”吉斯集团总裁孙传洋介绍,“吉斯果园”发酵型果汁醋饮料在制作工艺上摒弃了传统的苹果汁饮料做法,采用来自烟台优质果源基地的水果,以浓缩果汁为原料,将天然果汁首次发酵成果酒,果酒再经过二次发酵成果醋。“经二次发酵而成的吉斯果醋口感酸甜,老少皆宜。
农业现代化不断提升
成果获得省部级荣誉
随着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产业链管理水平的提升,烟台市的畜牧业和海洋渔业养殖技术也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养殖模式升级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在行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部级荣誉。
“我们建立起了以父母代肉种鸡饲养、商品代肉鸡苗生产销售为核心,集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在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厂里,该企业行政部经理苗光明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下设种鸡场、孵化厂、饲料厂、商品鸡基地、食品公司、进出口公司等58个生产单位。现存栏父母代肉种鸡370万套,年孵化商品代肉鸡苗3亿多只、商品代自养肉鸡年出栏3000多万只,年屠宰分割各类鸡肉产品7万多吨,饲料生产能力40万吨。公司科研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肉用种鸡全程笼养新技术开发”获国家星火计划奖,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烟台绿源唯品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英豪,向记者展示了通过牧场养殖奶牛产出的粪便,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做成了有机肥,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良园区内土壤,减少环境负担,从而形成了一个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有机生态农业园区。形成了“肥、田、作物、牛”的循环型农业模式。企业养殖专家表示,牧场日产原奶32吨,做到了从采集到产品包装,乳液全程不接触空气。加工车间按照原乳牧场专供和订单限量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牛奶。去年,企业乳制品年销售额达到2.15亿元,纳税723万元。
“我们的每头猪都有‘身份证’。”在山东广耀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被该企业办公室主任胡梁伟的一句话吸引,企业采取种养一体化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集母猪育种、生猪育肥、屠宰加工于一体,总存栏量5万头,母猪存栏量10000头,年出栏量25万头。公司每一只小猪出生后就会拿到“身份证”,食物、用药等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做到了源头管控。将猪产生的粪便、污物、剩余饲料等,加工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沼气用于并网发电和锅炉供热,有机肥则用于农作物种植和土地改良等无害化处理。
“现在我们拥有国内技术领先、产量最大的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以高端海洋水产养殖业为载体,开展三文鱼、大菱鲆等经济鱼类的循环水养殖业务,涵盖鱼卵、育苗、驯化、养成、加工、销售等内容的完整技术体系和产业链条。”在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该企业副总经理韩厚伟介绍,项目建设规模约154亩,养殖水体约4万方,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和流水养殖车间共计45000平方米,配备循环水养殖系统及配套装备78套,年产大菱鲆鱼苗400万尾,大西洋鲑鱼苗60万尾,大西洋鲑商品鱼1000吨,大菱鲆商品鱼150吨。目前,正在通过技术优化、工艺提升实现循环水养殖模式升级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品牌建设齐头并进
呈现多元化发展良好态势
走在农场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中,记者深入了解到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经营模式。目前烟台市形成了“规划引领、市级先行、县级多点开花”的品牌发展框架,实现了县域品牌呈现多元化发展良好态势。
在海阳,记者走进烟台旭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产黄瓜大棚,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工作人员正在给黄瓜苗喷水。“我们的每个黄瓜都是按个定价,带着二维码上市。”旭耕农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证明有机蔬菜品质,每种果蔬都会带着“身份证”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便能查到产地,并精确到哪座大棚、管理相关负责人、各项农事的工作时间、有机认证等,真正实现全程可追溯。在旭耕农场,新农业还体现在为消费者“私人定制”果蔬上,农场打造手机终端以及电商平台、配套物流车辆,给消费者提供配菜服务,实现送货上门。
如今,旭耕农场百余种蔬菜全部实现有机生产,农场每年生产有机蔬菜约2000吨。不仅如此,旭耕农场还给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渠道,周边村庄60多名农民成了农场中的固定员工,每月工资2000-3000元。打工不出家门口,让村民们倍感满足。
“我们农场生产的蔬菜及农副产品,严格按照国家绿色认证标准控制,农场出产的产品坚决杜绝任何助长剂和剧毒农药,农作物施用有机肥料和采用物理有机灭虫方法,全部是自然生长。”在烟台清谷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大棚,该企业负责人尉海燕介绍,“我们的禽、蛋、猪、羊肉等食品绝不用任何激素和抗生素,采用自然饲料喂养。农场散养的鸡自然生长,需要六个月以上才能宰杀,母鸡也要六个月后才能下蛋。”清谷田园目前是烟台市一家自种、自采、自配到用户餐桌的生产企业。他们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将基地生产的绿色有机产品直接销售配送到全国各地的客户。基地连续多年成为烟台市政府菜篮子工程、牟平区蔬菜生产重点企业。
在莱州市,大姜市场声名鹊起。记者来到莱州市吕村大姜批发市场,这一市场的建立一改莱州大姜产业零散经营格局,形成了集聚效应,带动大姜价格提升,日交易量500吨。“我们大姜的销售价格平稳上升,每公斤大姜的销售价格平均上涨了0.60元左右,每年产生的社会效益高达3亿元。”莱州市吕村大姜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旭斌表示,市场占地面积约80亩,市场内设洗姜流水线30条,配有暂存的保鲜冷藏库房138间。市场的建立,对莱州市的大姜产业拉动作用十分显著,莱州大姜的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增加面积每年都在1万亩以上,大姜面积由2015年的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0万亩。目前,吕村大姜批发市场在全国各地蔬菜市场大姜销售中都占有相当的份额,现在,莱州大姜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占有率达90%,莱州大姜已经成为北京市民菜篮子的不二之选。
在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的山地生态茶园里,烟台市茶叶学会会长张志刚向记者介绍,“原来烟台茶叶多为南方引进的品种,不能很好适应北方气候,为培育适合北方种植的茶树新品种,经过6年多的尝试,学会培育出适合北方区域种植的抗寒抗冻高产茶树新品种‘北茶1号’,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布登记的证书,真正让烟台茶叶在全国茶叶育种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自此\‘北茶1号’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市场青睐。”茶叶学会还致力于推广产学研活动,带领广大市民走进茶园,亲近大自然,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去年,还成功举办了烟台市茶产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推动了烟台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茶叶学会的带动下,近年来烟台市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 已经达到33000亩,主要集中在海阳、莱阳、蓬莱、龙口和牟平等区市,年产成品茶600余吨,年产值2.3亿元,已经形成规模。
农业加工产品
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莱阳梨膏、龙口粉丝、冻干食品等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产品不仅在国内覆盖了各大中省市,更是远销至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莱阳昌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熬制梨膏的大锅,正散发着阵阵香气。“我们采取古法熬制的同时,还创新低温闪蒸技术,生产的莱阳慈梨膏、莱阳梨羹,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董事长宋昌荣介绍,公司沿用古法熬制的同时,还运用独创的“VS”生产技术,在国内梨加工行业首次使用低温闪蒸技术进行熬制、浓缩;做到了不加水、不加糖,20斤莱阳梨熬制出一斤莱阳梨膏,最大程度地保留莱阳梨的天然营养,回归自然本真。同时,企业产品食药同源系列莱阳梨膏、山楂膏、酸枣膏、阿胶姜枣膏等膏方,进一步开辟了市场;公司还与东阿阿胶合作,开发出了高端阿胶梨膏等系列食药同源膏方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凭借畅销的产品,2019年,企业收购莱阳梨近3000吨,年加工莱阳梨及莱阳梨膏能力达到500万吨。企业每年对桑葚的需求达到200—300吨、山楂近600吨、大姜近百吨,拉动了周边县市区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
“只有自己能放心吃的食品,才可以安心地呈现给消费者。”山东六六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少军表示,“我们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绝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记者在生产车间里看到,粉丝采用绿豆、豌豆、纯净水为原料,经封闭式流水线生产工艺精制而成,不一会儿功夫丝条细匀、光洁透明的粉丝就生产出来了。彭少军介绍,企业生产的粉丝质地柔韧、口感爽滑软弹,有三十年前的老味道。该企业在粉丝行业中率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生产中严格按照IS09001质量标准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管理,基于多年良好的品质管理,公司已通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等多项食品安全认证。
走进新三和(烟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4个现代化生产车间、19条冻干生产线“火力全开”,冻干面、火锅面、芙蓉鲜蔬汤等很多“网红食品”都从这里源源不断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该公司副总经理欧强介绍,研发中心拥有50余项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完善的FD冻干食品研发技术,是全国FD冻干食品生产的龙头企业,也是麦当劳、肯德基、康师傅等企业的供应商。企业创立两大自有品牌“和厨”和“海福盛”,“和厨”定位高端品牌,“海福盛”定位中高端产品。仅以成立3年的海福盛为例,2019年销售额为8.5亿,纳税3500万,正在以迅猛的态势迅速增长。目前,新三和冻干食品远销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及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朗源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苹果干、葡萄干、松子仁等产品摆满了展台。“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生产的葡萄干产品质量可以与土耳其、美国葡萄干产品质量相媲美。”该公司副总经理朱国强告诉记者,公司开创了中国葡萄干出口的先河,是国内葡萄干行业中唯一一家将产品大规模出口到西欧高端市场的企业,且在中国葡萄干出口企业排名中一直稳居第一。截至目前,已有厂区4处,并拥有仓储量8万多吨的仓储中心和8万多亩的水果基地。主要业务为鲜果、干果、坚果的种植管理、加工、仓储及销售,产品不仅在国内覆盖了各大中省市,更是远销至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展望烟台农业未来,贯穿高效农业种植养殖、产后加工、产后销售、产业链综合发展的大农业格局框架已初见雏形,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农业画卷即将呈现。
新闻推荐
穿上军装,他们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他们奉献社会。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近年来,山东省退役军人退...
莱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